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走茶马古道作文

走茶马古道作文

发表时间:2024-01-07

走茶马古道作文。

透过写作,师生可以一同探索思维与情感的领域,通过文字将内心的意念传达出来。只有细致观察,方能从生活现象的细节中发掘出“宝藏”,那么如何培养写作的思维方式呢?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能够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1

来丽江旅游之前,爸爸就曾告诉我,茶马旧道在古代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到丽江的第二天,导游就带领我们来到了茶马旧道,接下去就可以边骑马边看风景喽。我挑选了一匹白马。这里的马,腿特别矮,导游说这叫滇马,善于驮着粗笨的物资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在马夫的帮助下,我骑上马就上路了。

起先,路仍是平坦的。我们看见了灰瓦屋顶、红墙屋身的丽江乡村民居,有的门外还有一个用干草搭成的墙门,非常古朴。再往上走,路就变得高低不平了,慢慢进入了森林。一路上,我闻声了山间淙淙的流水声;看见了茂密的、让人感觉有些阴森的树丛;最让我感到惊疑的是,前面不高的小山上居然泛起了罕见的湖蓝色的小型瀑布,固然它没有庐山瀑布那么壮观,但却淡雅、素美。

在森林深处,山路变得更加坎坷了,由于下雨的关系,某些路段泥泞不堪。马夫牵着马儿,在这旧道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我不得不佩服马儿的智慧,在这么陡的山路上,驮着我还走得这么稳当。由此,我想到了古代那些马帮,为运送物资是多么辛劳。

下山路上,马夫牵着马儿小跑起来,我的屁股被震得隐隐作痛,但是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看到了梯田,看到了成片的果园,厚味的“屁股”……在那里,我感触感染到了马帮昆裔们的勤劳、朴实。

茶马旧道,不仅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道,更是一条天然景观壮观、有着神秘文化的旅游线。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2

石碑上隐约地看见了,“能高古道”四个字。在竹鸡怪异叫声的陪伴下,我走进了这巍然的古道中。一开始还算是轻松,不过是几个山坡。但当我在穿越一群芦苇草丛后,眼前的“风景”令我瞠目结舌。一大片没有草木上长在上头且随时可能崩塌的石砾。有经验得向导告诉我是因为台风横扫时,土石流来袭而造成的景象。我环顾了一会儿,竟然无绳索固定,难不成要让我“徒手”越过?不巧的,正是。我深吸一口气,两手抓着较牢固的岩石,一脚先向前踏。向下一望,看不见尽头。我赶紧回过头来继续走,但这好像是一条永无止尽的路,往前踏了一步,前方的路似乎又陡了一些。我只好咬着牙,慢慢的、害怕得过关了。

结束前方的路程后,便被整片黑郁的松树林环绕。山顶向外看便是峦连着峦的山峰,云霭袅娜的女子围着山群。从山腰仰望山群时它们像山神一样严肃,从山顶鸟瞰时,却又如碧绿的波浪般,向温暖得太阳奔去。我凝视着这动态的.图画,久久不能忘坏。

踏着古道,又使我回想起向导说的故事,即使古道上已长满青苔和动物们的足印。又或许,在古道上滴下的汗水和早已褪去,但属于古道的故事,会和山一样,留在我的心中。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3

“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高大的松树立在古道旁,枯黄的杂草在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旁显出一番古老荒凉。

以前,我总想茶马古道是个像大理古城一样繁荣的古道,那是个小贩的集中之地,是个游人众多的旅游胜地,可今天看了茶马古道,与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先去了向导小马四爷的家。小马四爷的皮肤古铜色中带红,身材高大强壮,眼睛中显出儿童般的活泼,他身上穿着狼皮坎肩,头上戴着雉鸡尾巴式草帽,特威风!

一进马家大院,顶里靠院墙处有个马厩。马厩有两层,上面堆放着干枯的草,下面则养着三匹马,有个同学问:“它们有名字吗?”小马四爷说:“那棕的叫任贤齐,棕红的叫天猫,白马叫淘宝。”

天猫是只滇马,棕红色的,两只尖耳朵中间是一排多又密的鬃毛,还有两只大眼睛在尖耳朵下面,黑鼻子一出气一吸气可爱极了!我拿起一把青草,放在手心,悄悄把手伸入马厩。天猫突然跑过来,一口抢走我手中的青草,我叫了一声“草没了!”,而它,眼睛里却露出一番得意。

我们又去了小马四爷家的二楼——一个小博物馆,里面放着马帮用过的东西。

“哇!”我们都惊讶地叫了起来,这里面的东西又多又丰富,铃铛与马的头饰在阴暗的环境中显得格外亮眼。

“你们知道这是用来装什么的吗?”小马四爷指着一个陶土制的有五个格子的锅问道。我身旁的石婷云小声地、语气疑惑地说:“火锅?!”

“它就是火锅!”小马四爷说。那里面还有锅灰呢,太有趣了!

“这是马蹄印吗?这个是吗?”此起彼伏的询问声在我耳边徘徊,我们来到了茶马古道。

石宝山上的枯草立在路边,那茶马古道就在我脚下。灰色、青黛色的石头上,马蹄印有深有浅,深则在石头中凹下尺余,浅则凹下几厘米。我又向上看去,石头台阶越来越少,马蹄印也不复存在。

身后的小马四爷说道:“我们在的这段是山上保留的最好的一段了,其它都因风化、水土流失不在了!”真遗憾,这段古道现在也只剩下一点了!

“你们过来看看!”

“诶,都过去看看!”小马四爷与张老师的叫喊穿入我们耳朵。“呼啦啦!”一群人跑向了小马四爷指着的那块石头。

这块石头上有许多凹下去的地方。“这是马蹄印吗?”王语端露着两颗大板牙问道。小马四爷眯着眼睛看着我们说:“是呀,全都是!”

仔细看看这块石头,我的心中升出一个疑惑:“这些马蹄印是怎么踏出来的?”刚好小马四爷也开始讲了。

“这马蹄印踏出来也是很神奇的。头马带路,第二匹马记路,头马每只脚踏那块石头,后边的马也会与头马踏一样的石头,形成一种跟随,经年累月,印迹就越来越深了。”我们都不敢相信马这么聪明。

听了马爷的讲解,观察了古老沧桑的茶马古道,我终于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一条精神之道,是种坚持与信仰。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4

今天是我们全家来到大理游玩的第二天。

这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接下来的我们的行程是到茶马古道骑马、赏景。说到骑马,我只在电视上见过别人骑,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想想就很激动呢!

我早早的就把自己的行装准备好,迫不及待的想出发。等爸妈一收拾好,我们就按原计划的路线出发了。在路上,同行的叔叔给我们讲了关于茶马古道的知识。原来啊,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历史非常悠久。

听了叔叔的讲解,我更期待看到茶马古道的样子了。说话间,我们到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马场,有各种各样的马儿。个个都体肥膘壮,颜色不一。妈妈选了一匹红棕色的小马,非常乖巧。而爸爸选的马儿似乎有些脾气,非常倔强,走着走着突然不走了,还要马夫伯伯对着它的耳朵说道两句,才继续走。马夫伯伯为我选了一匹可爱温顺的白色小马,特别讨人喜欢。在马夫伯伯的帮助下,我一跃跨上马鞍,拉着缰绳,望着远方,感觉英姿飒爽,顿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将要驰骋沙场的女将军。

接着我们就向茶马古道出发了。沿着弯弯曲曲的狭窄的山路,望着深深的悬崖山涧,我不禁冒了一身冷汗,想要退缩。这时,耳边响起了马夫伯伯嘹亮的山歌声,听着这山歌,慢慢的我放松了心情。开始欣赏茶马古道优美的风景,这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山峰,曲曲折折的山路,勇往直前的马儿,构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我们置身于这大自然的美景中,仿佛与其融为一体了。我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古人的勇敢与智慧。有了茶马古道,内地和西藏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茶马古道,人们的生活渐渐方便起来;有了茶马古道,经济等各方面也渐渐发展起来。

一路上,我们一边欣赏着茶马古道迤逦的风光,一边听马夫伯伯深情地讲解景点故事。真的是悠闲惬意!由于马帮运输方式渐渐消亡,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正像一座无穷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掘,去思考,去感悟!

这真是一次收获颇多的游玩经历!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5

他面如古铜,戴着草帽,草帽周围有花纹,后面的草穗成鸟尾形。他身穿狼皮坎肩,身材魁梧。这,就是我们茶马古道的向导——马四爷。

我们先赶到马四爷家的院子,入门便可看到马厩,上方存有干草。马四爷祖上都是马锅头,就是马帮的带头大哥。我们随着马四爷上了二楼,参观马帮使用的器具。

其中有个很特别的大铃铛,足有成人一拳大,摇起来声如钟鼓,会让人不自觉地捂住耳朵,那是头马佩戴的铃铛,铃铛上有一根粗绳,便于挂在马脖子上。

参观完马四爷家的院子,我们便乘车到茶马古道下的村口,走上铺好的石板路,脚上觉得不舒服,心中却有自豪感:我终于走上在大理千盼万盼的茶马古道啦!

我兴奋不已地迈着每一步,很快到了有马蹄印的土坡。我慢慢地走着每一步,不想放过任何一个马蹄印,可是一无所获。

突然有人叫道:“这里有马蹄印!”

“这里也有,这里也有!”

我沮丧极了,但还是冲了过去。只见一个巨形的马蹄印,足有半尺余深,配着小马蹄印,简直像一口小井。我仔细地观察它,并在回到石板路后将它画了出来。

在上山的过程中,一个佛像面孔涌入眼帘,只见它是一块巨石自然天成的佛头像,闭目,眼长浓眉,高鼻梁,栩栩如生。wWW.1467.com.CN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张老师告诉我们:“这条路可以直通四川、西藏、青藏高原,远至印度、尼泊尔,还与丝绸之路相连呢!”

哇!我才爬了这么几百米高都已筋疲力尽,可想而之,马帮的人们是多么辛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更别说开辟茶马古道的人有多艰辛了。

茶马古道之所以历史悠久,扬名海外,缘于那些坚韧坚持的人们!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6

一天,我看了韩国独立制片人拍摄的纪录片《茶马古道》,感动不已。马帮行走在崎岖、窄小、偏僻的山路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低头望去,浑浊的金沙江奔腾而去,让人胆战心惊,马夫们每天都在和死神较量,可是山谷间却总是传来他们嘹亮、粗犷的歌声。

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马夫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啊?真有这样的地方吗?”妈妈说:“这是马夫们的生存方式,下次我带你去看看。”想不到,妈妈说到做到,我竟然也会行走在茶马古道上,而且还是骑马上去的呢!

刚上马的时候,心里怦怦直跳,马儿稍微动一下,我就觉得要掉下来似的。慢慢地,我平静下来了,低头看着我骑着的马儿,好漂亮的一匹“白马王子”啊,全身雪白,只有鬃毛和尾巴上带点褐色,它眼神黑黝黝的,盯着你看的时候,水汪汪的,很温柔。山路弯弯曲曲,人坐在马上一颠一颠的,屁股生疼,两旁的树杈经常会把我的帽子掀掉,马儿走得很辛苦,我也不轻松。牵马的藏族大哥哥说:“小朋友,骑马也是有窍门儿的,上坡人要前倾,下坡人要后仰。”我照着做了,马果然听话了,乖乖地往前走。

马儿走走停停,一次在圣泉源下了马,马儿在一旁吃草,我玩起来水,雪山水特别凉,许多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我想抓住他们,可是他们骨碌一下就转身游走了。中午,我们在一个山谷休息,我把豆子放在手心喂马,马儿毫无畏惧地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走了这么久它们也累了啊。中餐,我们吃的是地道的纳西民族餐,把腊肉、泡菜、茄子、土豆和豆腐皮放在一起一锅煮,再撒上胡椒粉,就成了美味佳肴了!

拉市海的茶马古道很长,我骑着马走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回去的时候,屁股都肿了。想起古代长年在茶马古道上风雨无阻、冒着生命危险运货的马夫们,终于明白了他们与生活、与困难搏斗的勇气是多么的可贵。我深深地震撼了,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情。

走茶马古道作文 篇7

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来学者的说法较多,但被广泛接受的的观点,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茶马交换而形成的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而“茶马古道”的命名人,著名学者、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村,联名发表的《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更倾向于茶马古道给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该文指出,茶马古道有四个方面的横式意义:一是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二是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的各民族之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三是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四是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

历代学者大都认为,四川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有饮茶和茶的商品生产,到唐代盛行种茶饮茶的习惯。从唐代的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开始,在蒙古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宋代于成都、秦州(天水)各置榷买马司,后汉才提举茶事兼理马政,遂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少数民族贸易马匹。到北宋,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取地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丰十一月,提举茶场司上奏:阶州(今陇南武都)未立卖茶场务督官,请求以熙宁十年以前税率管理,朝廷批准(《阶州直隶州序志》)。元丰五年,茶场大提举陆师闵上书朝廷提议:“文、阶州接连,而茶法不同,阶为禁地,有博马、买茶场,文独为通商地”。要求文州(今陇南文县)亦禁茶叶民间交易,官买茶叶。朝廷批准陆师闵提议(《宋史?食货志》)。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的茶叶,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等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换买马匹,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绍兴十二年五月,以郑刚中为川、陕宣抚副使,置陕西诸路(主要在陇南)的茶马场(《宋史?高宗本纪》)。“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地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民族的主要手段。明初在秦州、洮州(临潭)、河州(临夏)、雅州(雅安),清代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大使职掌与前代。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万历年间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这些现象也反映在当时文人的作品中,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之兴旺与繁荣。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驰,私商茶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直至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废止。

陇南康县地处陕甘川交汇之处,是连接内地和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东接陕西汉中,北连天水、陕西宝鸡,南接川蜀,因其地域的独特和物产之丰富,是大陇南文化圈里的一块奇特地带。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以及太平天国运动、茶马古道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民间音乐有打锣鼓草歌、木笼歌、毛山歌、唢呐演奏、三弦弹唱;民间舞蹈有羊皮鼓舞、霸王鞭、梅园神舞、康南花鼓;传统戏剧有木偶戏、秦腔演唱等;民间美术有刺绣、氏族家谱绘制等;传统工艺有造纸术、“二脑壳”酒酿造、铸铧等。特别是“女婚男嫁”或“男到女家”的婚俗尤其独具特色。在多变漫长的社会背景下,康县民众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外来人口一道,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民间民俗文化。正如著名民俗文化学者仲富兰所指出的那样,“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它由历史沿传而来,又是在现实中生生不息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涵相当广泛,反映民间文化最一般规律,反应在建筑、民居、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为抽象的性格、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模式和文化认同而存在于民众当中。”

康县是民歌之乡,打锣鼓草歌、木笼歌、毛山歌等民间歌曲经过千百年来历久不衰的口头承传,而渗透于陇南民间各个角落,因民俗文化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表现在民歌上,则康南康北的山歌在曲调上截然不同,在取材和内容上,象《诗经》等中国所有的传统民间歌谣一样,绝大多数篇章为反映爱情生活的。

唢呐演奏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陇南各地也均有流传,而且是在过去没有电视、录音机、音箱等音乐设备时,唢呐演奏是红白喜丧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为结婚和丧葬增添了浓浓的喜悲气氛。1985年在康县举行陇南地区文化现场会上,豆坪乡60人集体演奏的唢呐《迎宾曲》,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场面之大、参与民间艺人之多,规模空前。因唢呐在不同的场合要演奏不同的曲调、营造不同的氛围,而主要分为喜调和悲调,结婚喜庆时一般奏喜调,丧葬悲伤时一般奏悲调。喜调如《开财门》、《八仙上寿》等,悲调象《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吊孝》等,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吹奏。

康县木笼歌,是歌者在被囚押途中自编自唱的,所经之处群众边听边学,主要分布在迷坝乡境内,因其内容痛斥封建社会之黑暗,道出了广大疾苦群众的心声,并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群众发生共鸣,而广泛流传下来的,因其体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情节生动而易于接受,是康县北部的主要民间歌曲之一。

毛山歌主要分布在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是山民们自编自唱、口头承传下来的民间歌曲,因其通俗易懂,更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深得广大民众喜爱,其主要特点是,把高兴事和悲凉事都吼出来,其内容主要反映旧社会广大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如“宁叫天打做磨,不给老地主扛长活。”也有反映忠贞爱情的,如“洞绿盅子喝清茶,啥时候与你成亲家,只要和你成了亲,肉连骨头心连心”。在形式上主要以单唱和对唱为主。

打锣鼓草主要流传在甘陕川交界地带,以前的康县南部地区,因其地广人稀,农田荒草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为了消灭草荒,争取丰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把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集体唱锣鼓草歌,众人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唱歌边薅草,表演大概分为牵线,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之,办交接等步骤。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几种,唱词分为五字、七字、十字等。唱词“一个铜钱滚过街,上场就把话说开。一来不要打呜呼,二来不要撂界子”。就富有诗意,且妙趣横生。

以娱神为主要内容的梅园神舞,是康南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祭祀习俗中形成的的民间歌舞,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内涵丰富,包含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每逢农闲时节,要择吉日对“梅园山神”进行朝拜、祭祀,并以世代相传的各类活动,营造神秘隆重的气氛,以示对山神的敬重,希望通过祭祀山神带来万籽归仓,风调雨顺。其场面往往伴有拼杀、嘶战、翻身旋转、对歌跳舞,热烈激越。

霸王鞭是春节期间深受群众喜爱的社火表演舞蹈之一,俗称棒棒鞭,打钱串子,打花棍。是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表演者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往往身穿舞衣,每人手持一根绑有一串铜钱的竹棍,随鼓点舞动,棍或敲打肩、头、脚尖、手掌,臂腕动作多变花繁,铜钱响动悦耳。舞者边舞边唱,极富观赏性和美感,其腔调运用民间小调形式,唱词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康南花鼓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简练活泼,又称“三句半”、“康南花鼓”、“农家宝物”,“花鼓一敲水欢笑,花鼓一敲山起舞”。

家谱绘制(一说是氏族家谱绘制),是一种工序很考究的民间工艺制作,绘制要求严密,难度较大,对绘制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其是一个家族兴盛的象征,且在重要的节日要悬挂,供后人祭祀膜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绘制时分敬神、备料、绘制、装轴、开光等仪式,复杂的程序和严谨的规则,所以这种技艺不是人人都能够学成的。

“二脑壳”酒酿造工艺,原料是高梁、玉米、红谷、青稞、小麦等,通过发酵、烧烤等多种工序酿造而成,因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份,而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保健酒”。

铸铧工艺则通过备料、溶铁、打铧模子等多种流程铸造而成,主要在康县北部太石乡一带流传,至今犹存。

流传在康南的太平乡女娶男嫁的婚俗,当地人称为“包儿子”或“当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的婚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即男方嫁到女方家后,一切遵从女方家族的习俗和规矩,改名换姓,与妻子一道称呼女方家族成员。另一种是婚后二门各开的形式,男女各保留原先的姓氏,婚后生育两个子女,双方各一个,各顶门立户。婚前还需要立婚约为字据,一般在结婚仪式上签定婚约,一式两份,双方共同遵守。在财产分配上,若是男方提出离婚,财产归女方,若是女方提出离婚,财产各一半。若婚前男方在进入女方家定居时带有财产,在离婚时财产归男方所有等等。

正是上述所列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构成了康县人世世代代的主要生活方式,一直渗透到其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为人处世等各各方面和老百姓的骨髓之中,成为陇南民俗文化的'一枝奇葩。“由偶然的创造进而成为一种经验;再经由人类语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变成人们的常识;再经由约定俗成之后,变成民众的生活准则或习惯。”渗透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康县文物工作者于2009年上半年在康县望关(康县和武都交汇处,交通要道)发现碑刻,使康县成为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径之地,形成了一条东接汉中、起窑坪,经古兰皋、古散关、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子关,向西经阶州(武都)通青藏;北至兰州,天水宝鸡等地至新、青、宁,经咀台、岸门口、铜钱、阳坝南过利州直通向川滇方向的几条茶马古道。碑刻中“茶马贩通番捷路”,以官方很郑重其事的告示形式警示经商之人,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条路线,当时茶马古道是多么的繁荣,商贸往来的人数之多,成为当时西北的主要支线之一,因其地域为“通番捷路”,所以很多茶马商贩都更加愿意走这条捷路。从成县的《西峡颂》到略阳县《郙阁颂》,两大摩崖石刻,都是通往康县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无论从陕南进入甘肃到青海、西藏,还是西安等内地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往来,康县望关都是必经之地。繁荣的茶马商贩,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不仅冲击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还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茶马古道通过人背马驮,爬山涉水,要涉过汹涌咆哮的河流,巍峨的高山,空气稀薄的高原,茂密的森林及广阔人烟稀少的草原。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载道:“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沿途的民居样式、饮食、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房前屋后乃至宗教信仰,始终象走马灯一样变化着。商贩们像宗教信徒一样,把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带向另一个不同的地方,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碰撞,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康县诸多的民俗文化,如唢呐、社火、霸王鞭、男到女家等,也势必夹杂着茶马商贩的传播影迹,他们的路过或到来,或多或少地改变和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也使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更加繁荣兴盛,具有多面性和多样化。

总之,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古代人类商贸活动的文化通道,始终伴随着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不断延续和发展着,不仅是一条古老的文明通道,商贸通道,也是汉族与藏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团结的纽带。康县作为有碑刻记载佐证的“茶马贩通商捷路”,从侧面反映出了其历史文化积淀的悠久和深厚,以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同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积淀和保留了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民俗文化。茶马古道不仅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也是民俗文化丰富的宝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