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合集十篇)。
作者的作品读过之后让人觉得无法忘怀。如果你想与他人分享这本作品,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经过深思熟虑,编辑选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爱的教育》读后感”,相信您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1)
今年暑假,每天我都和妈妈去新华书店,精精有味地读完了意大利作家写的《爱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德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一个贫穷的意大利青年,从小就被卖到戏班子,受尽了虐待。一次,戏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机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同坐在二等舱中。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毅然地把这些钱愤怒的扔了出来,并高吼到:“我不要说我们国家坏话的人的东西!”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这样的爱国者。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忍辱负重,含冤而死;解放军叔叔,为了领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国的侵略者;多少体育运动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者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向上。
我们从小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时应体现在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爱祖国就一定要为祖国而奋斗,使自己具有为祖国建设的本领,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读后感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我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不禁想起了这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刚开始,只翻了几眼,就便觉得这是一本很无聊的书。买完后,就把它丢在一旁。但在上次的读书报告会上,一位同学的《爱的教育》一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看法。
那天晚上,我开始游向爱的海洋,这使我对阅读感兴趣。不知不觉,这本厚厚的书是我写完的。
里面的每一个文字似乎都把我征服了,令我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整本书一口气吞进肚子里。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逼迫着我去领悟,领悟的每一刻拥有足够的时间让我感动。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呵护关心、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只要你有品味,你就会发现其中之一,快乐,真正的皇帝。
那便是爱。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爱的眼睛。并认真的去体会爱。
爱,无处不在。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3)
在看《爱的教育》时,我常常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瓦多帕的小爱国者”、“英雄的少年鼓手”、“小石匠”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都歌颂了儿童应具备的纯真情感,同时书中也表现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极其良好的环境,培养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其中我比较喜欢“小抄写员”这个感人的故事,主要写小学生朱利奥瞒着父亲每晚帮他抄写邮签,虽然语言朴实,叙述平实,但是朱利奥的懂事与孝顺,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朱利奥是个穷人家的孩子,父亲收入微薄,为了补贴家用,除了在铁路上工作外,他还给人当抄写员来挣钱。每晚,他都要用大大的正规字体抄写几百份邮签到深夜。朱利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晚看见父亲上床后,就悄悄走进工作间,模仿父亲的笔迹开始抄写。父亲却一直没发现。但由于过度劳累和缺乏睡眠,朱利奥的成绩直线下降。父亲很是生气,但朱利奥没把真相告诉他。终于有一天,朱利奥在抄写时无意中碰落一本书,惊醒了父亲。父亲明白了一切,心中充满无限的怜爱和懊悔,他抱住朱利奥的头呜咽起来。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可敬的精神!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了帮家里挣钱,帮父亲减轻负担。面对父亲的责骂,他有多少次想把真相说出口,可他没有。就连父亲责骂他,他也毫无怨言。这多么难能可贵!要是换成我,肯定忍受不了,试想一下,要是自己的努力、懂事却换来了责骂,那多委屈呀!谁会希望一向宠爱自己的父亲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讨厌自己呢?朱利奥的沉默与体谅,实在让我感动!
今后,我要向朱利奥 学习 ,做一个体谅父母的乖巧女孩。我也希望人间处处有爱,处处是和谐的春天!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4)
感动不只是掉掉眼泪,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同的品味。
——题记
人们刻骨铭心的真情;相互尊重的默契;内心悸动的表达;无私伟大的友情……这些皆是感动的涵义。
《爱的教育》这本书就把更感动的涵义反映得淋漓尽致。它用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文字,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它更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体现了“仁者爱人”这句名言。让感动这份真情永远驻扎在我们纯洁的心灵上。
《意外事件》叙述了洛贝谛为救一个将被马车压伤的孩子,自己却被马车压伤了脚的故事。洛贝谛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应该弘扬的。如今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是些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之徒。当看到别人有生命的时候,千万别让那心中的很深的阴霾为自己的双眼蒙上一层浑浊,错误的选择会使人转向魔鬼的洞穴。我们要向那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作出正确的选择。做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喔,原来“感动”是一份无所畏惧的勇气,不顾自身安危,勇于救人的精神。
《爱国少年》这一文章是写一个11岁的少年因身世贫穷的到三个旅客的施舍,但因那三个旅客辱骂少年的国家,于是少年把所有的钱都打在了他们身上的故事。这为少年的爱国之心足以让当今社会中许多人惭愧得抬不起头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祖国的尊严,泡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例如:文天祥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决然赴义;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这位少年的举动虽不是惊天地,泣鬼神。却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喔,原来“感动”是一颗真挚爱国之心,不被金钱诱惑,毅然爱国的行动。
《少年鼓手》讲的是一个14岁的鼓手为救60名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去搬救兵的故事。这为少年在去求救的路程中被子弹射中了左腿,但他还是不屈不挠,没有辜负战友的厚望。他愿牺牲小我拯救联队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汗颜。佛教典籍里说:佛度人,亦能度己;菩萨是普度众生;罗汉无法度人,只能度己。让我们从罗汉做起,不要愧对人生。
喔,原来“感动”是不怕牺牲的精神,不被困难压倒的毅力。
《万里寻母记》是一个13的孩子马尔可独自从意大利热那亚到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寻找母亲并找到了的故事。一个13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超人的毅力着实让人佩服。他就像可爱又可敬的叶子一样,平凡而又伟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这份母爱换来了一颗热忱思母的儿女心,真是“谁也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原来感动情真意切的母子情,不远万里,艰辛寻母的意志。
《难船》这篇文章叙述了当船快要沉进海里时,一个无父无母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把仅存的救生艇的位置留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小女孩,自己却随着船沉入了大海。这位少年徘徊在生死之间,毅然让处于危难的人平安,自己却粉身碎骨。用今生无悔的选择铸就他生命的华盖与乐章。这就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大无畏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毫不犹豫地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在这个故事中,这位意大利少年也坚决选择了后者。
喔,原来感动是舍己救人的行动,不被死亡恐惧所吓倒的高尚品德。
《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感动”的涵义,也留给了我无尽的遐思……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5)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文学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一部著名作品。书中通 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配 生活状况、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作者用朴素 平淡的语言,塑造出像老铁匠、老石匠、卖菜妇女、卖炭人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物。他们看似渺小,看似平凡,但渺小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真情。书中还塑造了形 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极差 的,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肯定的东西。
读了这本书,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我深深感受到,人类多么需 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要关心、理解、帮助别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 美好的爱心。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 人间”。在往返学校的路上,我常常看到“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宣传牌。每当这 时,我就想起书中的少年鼓手、铁匠的儿子等;想起印度大海啸之后,全世界的人 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用爱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同时,也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中丧 生和失去家园的难民、失学的学生,想到社会上的犯罪分子给人们带来的许多不 幸。我想,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像书中描写的人那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世界上没 有战争,没有犯罪,那该多好哇!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来读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每个人都扬起爱的 风帆,那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爱的海洋,世界就会成为更加美好的人间。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6)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喜欢这本书里的故事,因为故事很朴实无华,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地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一个11岁的少年。他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抛弃了那三个旅客给他的金币。并怒气冲冲地对那三个旅客说他们侮辱了他的祖国,他一分钱也不要。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这一点很令我肃然起敬。爱国,要从娃娃抓起,要从生活方方面面去熏陶和渗透。这一点,我是非常注意的。
还有一个故事,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在他们的内心种下一颗善良正直的种子。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支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一桌美味的精神大餐……
相信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7)
这个暑假,我陪着孩子一起走进《爱的教育》的世界,领略着安利柯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勤教导与安利柯经历蜕变的成长命途。一天一天,一页一页,就连原本带着不满、无法静下心来的我,竟是这样肆意地闯进了这样爱的世界,又更何况是孩子呢?
这本书好似是台照相机,记录着生活中的善与恶,也同样记录着同学间、师生间、亲子间的点点滴滴,呈现一派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稚嫩却不乏警醒,作为已为人子母的我,有时也不禁感叹,这本书蕴含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咀嚼消化,并用于自己本身现状。若是这样,这本书收益的人群将会是父母、孩子、师生甚至这整个社会。
克洛西无疑是孩子们的榜样。残臂穷困的他丝毫没有丧失志气,在破旧的阁楼上依旧能忘我地读书,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不正是如此吗?看到此,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凌然正气,掷地有声,一下子就能撼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弦。
克洛西与周总理的精神不也是现在孩子们最缺乏的吗?一会儿叫苦,一会叫累,不懂得珍惜现在他们虽拥有的一切。记得著名语文教师谌卫军写过这样一首诗“我是一只鸵鸟,将头埋进幻城,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我却得了夜盲症。”如今的孩子们都是这样的一只只“鸵鸟”,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却缺乏着精神上的馥郁,有着我们给他们的桎梏,失去了他们自由飞翔的空间。
我认为家长们的心是一样的,爱着孩子,却受着万般折磨。在放与不放间踌躇,像鹰一般残忍,我们不忍,像放鸢一般寸步不离,孩子不愿。而在这本书中,我认为家长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有一点我认为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可以尝试的,那便是用书信来教育孩子。在书中,安利柯的父亲与母亲在教育他时,很多时候采用了这种方法。当安利柯的母亲看到安利柯在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地走过后,便写了一封信教育他应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并告诉他穷人受施舍后的祝福会给自己快乐和健康。
这种方式的教育既有利于避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冲突,还可增加孩子启发的时间。并且还能记录下一次次的教育过程,让孩子能够永远铭记。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则是如此。《傅雷家书》中一篇篇父亲对儿子的警讯与告诫,都让儿子发人深省,我想傅聪最后的成功一定离不开父亲的一封封家书。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父母应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工作。当安利柯的母亲教育儿子应该尊重死者、为穷人着想。我认为他的母亲在说这些话以前,便已经是个很好的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依样画葫芦地学。父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安利柯的父母无疑是安利柯一辈子最大的恩师。钱钟书夫妇对于女儿钱媛来说是父母,是亦师亦友。钱媛儿时体弱多病,小学都是由钱钟书夫妇指导,因此这俩夫妇对于他们女儿的一生的意义更为巨大。钱媛果不负众望,有着父亲嗜书如命和母亲做事稳稳当当的性格。在杨绛《我们仨》中,我深深地敬佩着并羡慕着这样的一家人。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我曾经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现在我要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前者我主张读书的意义,后者提倡读书的实践’”。这句话,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入的领会。
读了《爱的教育》后,不应该只注重读时的心的悸动,而应该着重于读完后的实践。只有一个“活”的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才能为孩子铺垫上成功的基石,也许我们不能为他们挡去风雨,不能保证他们一路无阻,但是至少等我们放手的那天,我们会更安心、更放心,这样,足以。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8)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幼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
著名的《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曾一度被推荐为教育教材,这是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被普遍用作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所描写的爱国主义、师生、母子、朋友,无疑会深深地感染年轻读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同情心。而书里的小学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所接受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教育,也无疑可作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鉴,以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
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尊热泪盈眶地阅读和翻译了这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情就像空气,充满了生命,充满了人们的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活。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尊严和情感。《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
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19世纪末的意大利和21世纪的中国相似,有地位卑微的手工业作坊者,也有靠资本和技术垄断而发迹的商人,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卖炭者与绅士》这篇文章。法琵斯自倚父亲是上等人,很是高傲,和卖炭者的儿子培谛起了矛盾。法琵斯自知理错,恶毒地说:
“你父亲是个叫花子!”法琵斯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便捉了儿子的手臂,拉到培谛身旁,说:“快道歉!
”卖炭者想阻止,绅士可不干,逼着儿子支支吾吾向卖炭者道了歉,并且握住了卖炭者的手。故事说起来很简洁,但却给我们现代教育一个深刻的启示,正如教书先生在事后对学生们说的那习话:“今天的事情,大家不要忘记。
因为这可算这学年中最好的教训了。社会应该消除等级观念,让每个孩子平等快乐地成长。
最值得体味的就是书中的师生关系、父母儿女情感好似飘渺而又触手可及的理想国,但有时又能把人心从高不可攀的天国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书中有战争、贫穷、高贵、勇气、气馁、高贵和卑鄙,但只有爱能让人陶醉、感动和共鸣。《爱的教育》描绘教师和学生的篇幅并不多,但却篇篇精美无比,让**连忘返。
在书中,教师都有这么几个特点:表面严厉实质非常仁慈,衣着朴素,由于长期的劳累而身体虚弱,学生爱说自己老师的笑话却异常热爱自己的先生。这些学生给老师起了外号,向代课老师扔纸球,跳上讲台,制造了很多噪音,但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亲吻和原谅。比如,一开始老师对犯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孩子说:
“快回去!好孩子!“《女先生之死》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让我感到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的伟大,教师不仅是教员,一个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父母、心理医生,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目标、方向、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会上,学生纷纷掉泪,对女先生的挂念和崇敬。
同时,我也为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而自豪。
书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孩子们对父母亲的依恋和热爱。这段时间,一对孩子听说父亲的生意遇到了挫折,就主动要求母亲放弃将来的礼物,甚至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这一切让父亲听到了。
第二天,这对父母买来礼物,悄悄放在熟睡中孩子们的枕下每月例话《少年笔耕》叙利亚也对父母的理解。还有一篇《爸爸的守护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西西洛少年到医院看护从法国做工回到意大利的病父。由于少年的精心护理,病床上的“父亲“病情有了起色,就在这个时刻,少年真正的父亲看到了少年,原来,西西洛服侍错了人,不过,少年依然坚持继续服侍这位异乡的”父亲“,直到这位病人握着少年平安而终。
《六千英里寻母》体现母子思念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的伟大,我深深地崇敬玛尔可的毅力和信念。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溺爱过度,精神脆弱,无法承受压力,离家出走自杀。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虽然爱情教育并不容易,但当父母想要掌握这个学位时,爱情教育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爱的教育》里面最多的是“亲吻”和“爱抚”。师生之间的“亲吻”、父母对子女的亲吻、健康对病中的亲吻、富贵对贫穷的亲吻、学生对战士的亲吻、商人对劳动者的亲吻;还有老师对坏学生的抚慰、父亲对孩子们的爱抚、孩子们对父母的娇嗔、老同学对新同学的爱护、得意者对失意者的安慰。还有吻别,书中最后一章《告别》无不是一幕肝肠寸断的离别之吻。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那丝丝入扣,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始终贯通其中,就犹如《**之声》的女主角朱莉?
恩德带领孩子们徜徉在绿色的大自然中,万物随大自然自然生长,但在这痛苦的生长过程中,他发现了意味深长的诗歌和无尽的乐趣。关心、尊重、理解和向他人延伸是本书的亮点。
爱是一种感觉,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来形容爱的定义,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生活必须充实而无悔。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9)
读过此书,我被这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本书并没有用豪言壮语,只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平凡的语言记录下人世间的温暖。爱贯穿了整篇小说,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如书中的主角“我”叫安利柯,有个好朋友叫卡隆,他不仅品学兼优,还乐于助人,会帮助弱小的同学,他对欺凌同学的人非常痛恨,也对能为朋友而牺牲的自己的人同情。他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卡隆这个角色,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温暖了整个社会。
除此之外,还好有好多拥有不同性格的人物,也有许多暖人心的事,比如:一位扫烟囱的小男孩不小心把赚了好久的铜币弄丢了,怕师傅见了打他,无助地在路边哭了起来。路过的同学见了,凑着钱,帮助小男孩回家交差。
别人说,只有复杂的目光才能看懂复杂的东西,但是,“心”却不一样,只有最纯真的人,才能读懂最伟大的爱,亚米契斯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巨作《爱的教育》就用小孩子纯净渺小的心灵表达了人间最复杂伟大的爱。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爱、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10)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这篇《爱的教育》读后感,给人心灵的震撼。作者概述了“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爱的教育的魅力。文章结尾联系现实,很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