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读后感(集锦10篇)。
读完作者的作品,部分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的“《大学之路》读后感”,我们将会持续更新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我感觉到我写的东西较之吴军博士缺乏内涵,羞于发布固未有动力持续撰写发布文章。
但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是我日常生活中总会再次出现在案头的事情。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再版的书籍将配图换为了彩色,并增加了公立大学的部分,推荐购买新版。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在我读高中就已出版,那么对我人生的改变会更大。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就是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有哪个让我觉得教育育人是件有意思的事呢?虽然我遇到很多兢兢业业的老师,但大多数人甚至后悔做了一辈子老师,让自己没有发展,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在深圳我已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不低,但在公司的晋升并不如我意。重要的是我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尚未开始去体现,经济压力也越发大起来。
好在我对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甚至,我感觉本书验证了我很多内心深处的看法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对我启发最大的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个概念,百家笔记网欧洲和美国名校的历史和特色渊源;及各行各业出领导者的名校使命。反观我过去的家庭教育,小时候是一句很空的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有用的人,后来是希望我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赚钱这是结果,但使命感、对某个领域的钻研、突破和领导的精神缺失。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习艺术,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大学学习的专业由于不好找高薪的工作,也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这经历似乎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随波逐流,如果继续努力,最终可能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人群中或小一些的公司成为高管,职业经理人。未来也不是不光明,只是这条路走的人太多了。
后面的读后感,暂不刊登了,如果,你依然还有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愿望,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期待,不妨读读这本书。读过的读者也欢迎留言来信交流你的读后感。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名字透着俗气的书,它的名字是《当起点很低理想很高时,高考落榜生到牛津大学的逆袭之路》,无论是“高考落榜生”、“牛津大学”还是“逆袭”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噱头,这种吸引方法可谓是屡见不鲜却也屡试不爽。就像是我不喜欢这名字,但也在闲暇之余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希望他的逆袭之路能够让我有所借鉴。
运气好的是,看完的我认为这是一本被名字俗化了的好书。
就以书中的一句话来开始吧:
“人不可能没有畏惧、惰性、疲劳……任何把自己打造得跟完人一样的人,都是虚伪的,同时也大可不必。我们真心喜欢的,往往不是天生的完人,而是那些用坚毅克服人性弱点的人。”
-01-“内因”什么是“内因“?
用作者的话说,“内因“在现实世界中的物化便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即内因决定了外果,外果是内因的现实表现
内因源于何处?
每个人的内因都不相同,但无论是谁,都有一部分内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小学习能力的强弱,记性的好坏,方向感的强弱…这些都是内因,但这些天生的部分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内因源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积攒的教训,收获的见闻,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这些看似随时间消散的过往都会化作深藏在心底的蚕丝,渐渐编织成为能够网罗天地的盔甲,包裹着你的心,提升你战斗力和防御值,让你锋利如利刃,坚固如磐石。
内因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带着光环的存在,希望自己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要想有这样的外在表现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内因与之匹配。简单来说,你如果没有深入钻研历史、熟读史书就不可能做到博古通今,你如果不努力练习在不同场合说话,不经历尴尬和冷场,你就做不到在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处理得当。
我们要想有多好的表现,就必须要有多强大的内因,而内因源自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留心生活,珍惜时间,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来锻炼和培养自己,让强大的内因支撑你随时可能到来的梦想。
-02-追梦卡耐基梅隆大学兰迪-鲍什教授的一句话:“前进道路上,砖墙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不是为了拦住我们,只是让我们可以证明自己有多想到另一边去。”
梦想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追问过无数次的问题。
小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梦想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老师、科学家、宇航员…这些标准的答案用来回答梦想的提问是不会出错,也不会引得嘲笑的,所以我们的梦想中规中矩,大同小异。
后来,我们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纷繁多彩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梦想,梦想也第一次有了向往的味道,但现实往往半道杀出,挫我们一个措不及急。梦想和面包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兼得的,梦想?面包?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韩一深刻体会了追梦的不易,因为他选择的都是布满荆棘的寻梦之路。幸运的是他不必为面包发愁,但他对面包的需求也不大,因为他常常因为学习而忘记吃饭或随便解决,花销着实不大。
作者韩一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相反,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并不顺利,这让他的起始智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事实表明,作者通过日后不断的阅读把自己的内因逐步提高到了超越同龄人的水平,虽然这内因主要体现在阅读积累上,但也足够了,至少让他知道了自己的所长所好,要走什么样的路(去牛津大学留学)。
在他确定梦想的过程中,阅读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用作者的话说:“阅读使人你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由自主地从大一统的”普世价值观“里独立出来,重新思考被时代当作理所当然的一切,这是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经之路。”
如果此刻的你深陷俗世的桎梏,或许阅读也能够帮助你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梦想确立了然后呢?
追呗。
韩一作为一位醉心课外读物,连大学都没有顺利考上的高考落榜者,在短暂的沉沦(一个下午的时间都不到)后,以自己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积累迅速地确定了要考牛津大学这一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
为了实现它,他在报纸上找到了一个说可以提供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机会的预科学院,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从此成为了一个连UK都不知道的英国牛津大学追梦者。
他的追梦过程很辛苦,这份辛苦不是源于他的基础很差,也不是源于他并不出众的智商,这份辛苦源于他自己,因为他无比努力、从不敷衍,任何事他都拿出百分之一万的付出去对待,最后,他不出意外的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远高于他的初始设定,任何看过他奋斗过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能成功。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道理:你奋斗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前提是你付出了比这个目标所要求的更多的努力。
这本书还介绍了作者生活中的很多其他部分,有趣却也不显得庸余,如果你想要真正感受这本书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亲自一读必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再以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很多时候,运气使我们到了一个不该有的高度,运气走了以后,我们发现“高处不胜寒”。这不是低估,这只是一种回归。如果连这都不满意,那么我们就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真相总是血淋林,但也能让我们犹如醍醐灌顶,总之,生活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足够努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3
《大学之路》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4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了经典的教育读本。这样一位超级用心的父亲,留给作者孩子的只能是优秀。最终,作者的女儿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长跑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时间上的延续,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三种方式。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位置。从成年到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将逐步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才能够为人生马拉松赛跑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赛跑的.后半程,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持续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承传了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优质的本科教育,中国太多的学子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就连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给中国学生做升学申请辅导,也没有必胜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申请到顶级名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任何时候,学有所成远远胜过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5
一直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能够将很多事物真正深入浅出地给你娓娓道来。
书中很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并非意味着终点,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没有从高中的思维转过来,或者是说也受到当时的眼界所限制,其实对很多知识的学习是很被动的,很没有目的性地去学习。高中时候,或者更早时期,自己其实是凭着对各种知识的喜爱,去疯狂吸收,然后不断练习,强化自己对于考试科目的能力,然后考上的大学。高中与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同在于,高中是有明确目标的,所有人都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
上了大学之后,目标迷失了,所学是电力相关专业,有的同学安心等毕业之后进电网,有的同学去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开始疯狂学习,打算继续深造,也有一直在打游戏的同学。应该说开始慢慢理解和接受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同,虽然当时一开始还是想依靠努力学习去证明什么,毕竟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学习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了。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自己还是利用了大学的资源,学习了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从侧面也算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零零散散也借了几百本书,虽然看完的没有多少,但确实让自己增长了很多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都在不断认知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认知得更多,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比较认同吴军老师对于大学应该扮演的四个角色的认知: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研究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优秀的人是相互点亮,相互吸引的。作文大学只要能将这帮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一些事,去对这个社会做出改变。
大学为什么要注重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谈一下个人理解,人生很长,社会发展迅速,你学的专业可替代性太强,越是专业与单一,其实未来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学习通识教育,让自己有复合能力,长远而言对自己更有利。
书中介绍了大学的起源与发展,欧美名牌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前的现状并非孤立的点,其必定是连续的,每所名牌大学的文化,也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做到更多』,莫名想起这句话,可能也是在大学的精神里面感受到了工程师的自驱吧,越来越觉得自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要有目标,去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人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快乐!
我们终身学习,我们追求幸福!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6
《大学之路》读后感: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都修写作课程,但除了写作课程外,任何专业都必须修写作课程,因为他们认为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一个人的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
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是互动,而不是简单的教学。什么能让学生直接打断老师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作者:森林里的光明
相关: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7
网络微信上,其实有好几篇很不错的《大学之路》总结了。我只是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说点读后感。
吴军博士的书真的很实惠——内容丰富,写作流畅,视角度特。
他重点介绍了北美和英国著名大学的由来、背景、培养人才的目的、本科和博士研究生与招生的区别、中国人如何突破招生歧视,以及几所著名大学的特点。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在三个方面。
第一:吴军博士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曲折。
他在清华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不在top 2, 没有直接进计算机的硕士,”只能”先工作了两年,然后去了和本科关系不是那么大的电子工程读硕士,却无心插柳地找到了真正的爱好自然语言处理。在清华工作几年,坚定了要在语音识别系统当顶尖人物的想法,于是去美国读博士,并且从一而终,没有像很多人是为了生计而读,到景气的年头马上不读。
读博期间有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得意之际却遭遇第一次答辩未过,同时也错过了it的**时代,工作从随找找变成要等等,却也因此沉下心来,奋发钻研,找到了搜寻界的一个超级算法,提高效率千倍,也成就了非常出色的博士**。在通过最后答辩的同时,数千名突破谷歌面试的人被切断(数千人被录取)。
和许多it界的老大相比,他的求学经历是比较长的,算是很耐得住寂寞。就像他自己说的,跑马拉松,一开头总是人山人海,到中途的时候少很多,到终点没多少,所以关键不在你开头跑多快,而是能否一直跑。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要指出马拉松是在不同的地方举行的。如果说大学只是开始(在很多学生眼中不是结束),那么清华就是一个高端的起点。不管你后面怎么折腾吧,至少比从一个山旮旯里出发要便利很多。
能够进入一所优质大学攻读本科,开阔视野,培养素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将对你今后能坚持多久产生重大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种很正常的社会常态。
二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华裔在名校招生中遭遇的歧视。
据吴军博士介绍,中国孩子想上名校,基本上成绩很好,而且是百花齐放。但是,有没有必要大家都去上竞赛提高班呢?到最后,如果要在国家级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花大量海量的时间做题,在***mon core成绩已经很好的前提下,剩下的时间,到底如何分配更加有特色对社会更有帮助?
我也深有同感,哈佛真的需要那么多进入到奥数奥物奥化啥等级的人吗?未必的。如果人家不觉得有这个需求,干嘛要录取你。
这些大学,除了那些乌糟糟的裙带子弟,最终主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领军人物,以及,要爱,就请深爱– 你真正的热情在**,不需要开那么多花,能十几年坚持做一件,做到最好,当然也不一定行,但感觉比一窝蜂去到处参加培训班考试比赛要实城点。(超级牛娃及其爹妈请自动忽略。)
还有一个被华裔超级忽视的地方– 捐款!管你喜欢不喜欢,这就是一个文化风气,私立小学中学大学靠啥过日子?不就是要大家伙爽快点掏钱嘛!
如果学校只希望享受教育,不需要财政支持,怎么能开课呢?土豪们有的是钱买酒庄,买品牌,如果真要为下一代着想,捐款给那些个大名校才是正理。
别以为这是势利。这是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规范。只是双向支持。
其实北美的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学校经常有各种捐助活动,捐钱捐物,帮助less fortunate people,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这些孩子有点”傻气”,我已经不止听到一个孩子说,如果中了彩票,首先要捐钱给慈善机构去帮助人。
将来华裔在各方面少受歧视,多收尊敬,估计还真就要靠这些有些”傻气”的孩子呢。
第三:第一流大学办学宗旨到底是啥
这个当然是每个大学都有特色的。但用哈佛大学最杰出的校长/教育家艾略特的话说,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说– “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
我们不想要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旁观者,或者批评他人工作的批评家。”
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不要旁观冷漠,要积极投入参与,serve the bigger purpose, 这是最好几所大学都追求的境界。
比方说,花了那么多努力,去了哈佛,将来孩子就是去做个历史老师,估计会有很多亚裔家长觉得不值得。但是人家要的也的确是各个行业的领袖和影响者,不是单单几个热门专业去赚大钱。
无论你学什么,批判性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思维都是基础。
所以前面说的有些”傻气”的孩子,当然不是真傻,而是的确有颗大心,能够自主建立目标,不是为了爹妈钱光环读书,最终是希望能给人类生活带去正面的影响。同时,他们必须是头脑清醒、能读好书的学生。要达到这些标准,是够艰难的。
咱家小宝还小,还处在常常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阶段。当妈的当然希望她最终是在通才(wellrounded)的基础上再有特别出色的地方,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不管能否实现,有一点是从小就灌输,那就是将来,你的人生不要局限在个人的一点点喜怒哀乐里面,聪明才智是要为了大众服务的,给世界带去积极的改变。
而改变世界,永远从改变自己开始。
能带着这样的想法成长,完善自己,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车站,无限的未来还在将来。
用跆拳道学校负责人的话做个类比,得到黑带,那只是个开始。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8
《大学之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距上次发布文字,3个月过去了。期间依然有提笔写文字,却没有发布的动力。因为我开始阅读吴军博士写的专栏及书籍。
我觉得和吴军博士相比,我写的东西缺乏内涵,我羞于发表,没有任何动力继续写发表的文章。
但是写作,就像阅读和艺术一样,总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重现。期间虽未发布文字,但也有持续阅读和写作。
在看完《大学之路》上下册后,我难掩激动的心情想要写下一些文字,并发布共享。吴军博士所著的《大学之路》第一版出版于2015年,已经有了再版。该书第二版将换成彩色,并增加公立大学部分。建议买一个新版本。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之大在于,如果这本书在我大二时已出版,那么对我的人生改变会相当大。如果这本书是我高中以后出版的,它会更改变我的生活。
高中时候的我,认为母亲推荐的:“当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是在一群老师中长大的。我周围的老师让我觉得教育别人很有趣吗?
虽然我遇到了很多有责任心的老师,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都后悔当老师,没有发财。
大学时候的我,认为国内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不仅时间长,而且读完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海外研究生又太贵,不如拿到一个好offer进入社会来得实在,至少可以捅破这层模糊的窗户,让我看清看彻底社会和现实。因为那时我对社会依然知之甚少。
转眼快要7年过去,我工作的时间够我在英国读研,回国读博了。虽然我在深圳有车、有房、有老公,年收入也不低,但我在公司的升迁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好。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的人生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好在我对学***情日益高涨,在越来越忙的工作中,还会持续阅读和学习,持续思考。在学***程中,是快乐的。
《大学之路》这套书,教给了从小在老师堆里长大的我、读了当年国内top10大学的我什么是高等教育。我的父亲在我年幼时便写过《教师魅力的培养》一书,并在我读大学之前写了《带着野心上大学》一书赠予我,但都没有吴军博士的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真正产生兴趣和肯定。也没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之大。
甚至,我觉得这本书也证实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观点和想法。
书中的观点和对美国私立大学的介绍细节,我不在此一一描述,可直接拿到原书进行阅读。此文仅对读后的感受进行描述。最能启发我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个概念:一是欧美名校的历史渊源和特色;二是引领各行各业名校的使命。
相比之下,我的家庭教育在过去,当我还是个孩子的事候,我是一个非常空虚的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是有用的。后来,我希望能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创业赚钱。创业是一种结果,但使命感强,在某一领域研究,缺乏突破性和领导精神。但我也感谢父母从小给我带来的对学***情,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过去由于对艺术的爱好,我从小便学***,并长期坚持,但在大学出于未来的生存考虑便放弃了。因为在大学里很难找到高薪工作,我放弃了。通过工作从事了新的领域,最后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拿着和普通同龄人比高薪的工作,跟同龄精英比薪水又少了一半。
看来这种经历很典型。为了眼前的利益,顺其自然。如果你继续努力工作,你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集团或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的执行或专业经理。未来不太光明,但这条路上的人太多了。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9
《大学之路》读后感800字: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大学之路》读后感 篇10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上、下册),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同女儿在美国选择了一所大学,并写了一本经典的教育书籍。
这样一个超级细心的父亲,只能给作者的孩子留下优秀的一面。最后,作者的女儿上了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的道路上,大多数人在跑不到一半的时候就主动退却。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根据时间的连续性,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从出生到青春期,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地位。
从**到社会,自我教育将逐渐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儿童可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可以为人生马拉松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的后半段,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继承了英国教育家纽曼和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
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
美国的本科教育倾向于通识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
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而言,面对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太多的中国学生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即使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指导中国学生申请继续教育,也没有获胜的策略。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申请一流的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在任何时候,学习的成功都远胜于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