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后感必备。
你是否被作品中的那些唯美的画面所抓住呢?这部作品像一本带给读者快乐的书,写下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四书读后感已经为您准备了一篇精美的文章,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四书读后感 篇1
穆 文,1983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其专栏“四书笔记”将以经典选读或以主题阐释的方式解读《四书》。
阅读《四书》,需要讲究方法。
关于《四书》的读法,历代学者研究甚多。《四书》体系的建立者,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贴、理解天地万物,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而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并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方法,朱子曾说:
讲习孔孟书。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任己见说将去。若如此说孟子时,不成说孟子,只是说“王子”也!
因此,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孔子、孟子的心。古人古书不会说话,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所以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次,阅读《四书》时,必须要做到“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读《论语》时,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
第三,看《孟子》的时候,与读《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孟子》文章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第四,《四书》中圣人言语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行为上去努力践履。《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所以,《语类》论读书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说:“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四书读后感 篇2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纠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四书是文言文写成的,今天人们用的却是白话文,传播起来多了一个门槛。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话文毕竟是属于同一语言的古今差异,难度应该不大。然而,相近的语言更易产生误解,同时,还容易产生一种目标上的偏差――令人觉得能用当代语言表达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丢弃了。如果只是将其内容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这是读四书的第二步,选择方法。消除文言文的障碍不是最终目的,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而且,这个障碍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这套注解简单、明确又不失准确,即便今天读来也能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注解在整体上富于启发性,这和后来不少学者把《论语》、《孟子》当作研究训诂学的素材而作注、作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尝试接受儒家思想,从四书入手就对了;如果想从四书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从朱熹入手就对了。
现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终究偏弱,沿着朱熹开的路走,实际上并不轻松。再作进一步的努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抛开朱熹的注另作合乎时宜的阐说,犹如僧院中的讲经;二是沿着朱熹的注作更深入浅出的讲解。前一种方式对说者和听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说者功力不到就容易流于瞎掰的野狐禅,美其名曰个性化阐释;听者基础不扎实,则容易专拣有兴趣的话头而忽视正题。后一种方式则要么太过艰深,要么流于琐碎,很难让人保持必要的阅读兴趣。若将两种方式的长处结合起来,便能得到效果更好的第三种,那就是跟着前人读四书,即参详前人诗文中运用相关词句的地方。所谓运用,抽取词汇是运用,化作典故是运用,辩驳诘难是运用,插科打诨也是运用。千百古人的片言只语组合起来,正保留了第一种方式的长处,又尽量避免了其不足。而各种诗文中搜罗所得,其源头本有各自的话题和语境,不过是他们正好都和四书中的某一词句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诠释的多样性,从而回避了第二种方式的不足。
四书读后感 篇3
在贫穷的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喝茶饮酒都能品出哲学的他,对阳光更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颜色,语言看似随意,但是独具匠心,将阳光本色的失落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样一想,阳光却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法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本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的诗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只要真正地面对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以一贯清澈澄清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他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琦,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蕴涵,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的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四书读后感 篇4
国学经典一直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白话文的普及应用使我们与文言文著作隔岸相望,若无扎实的文言功底和对历史的研阅通晓,只凭主观臆断去理解古文学,恐怕有失偏颇。今借《四书语录》译本,来感受古人言语间流露的睿智,升华认知的境界。
语录顾名思义是收录先哲话语汇集而成的。如果对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那么倾听一定是理解你的最好方式。无法对话先哲,却可以通过读语录来了解圣人的所思所想,帮助我们塑形成长。
当我阅读语录时圣人仿佛一步步走向我,相伴身旁;熟记后犹如人生多了导师般,提醒时常浮现在脑海。
此语录可概括为孔、孟对“三观”的态度,即德行伦常,正吾身;君子为学,丰吾智;大道治国,尽吾能。在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为温饱为生存全力挣扎时,先哲们能有如此心胸见识,坦荡面对生活,潜心修身治学,着实让人钦佩。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是直指人心的哲学,许多名句延用至今。
“学而不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金玉良言。
细细读来,书中不乏颠覆以往认知的观点,例如“差别化”:相对于墨家的“兼爱”,儒家则强调“爱有差等”,把亲人放到首位,由此推广至他人及爱万物。亲人之爱有着太多的体谅和奉献,唯有将他们排在第一,才称得上对这份深沉爱的一点回报;“以德报怨”,是我们挂在嘴边话,但孔子却认为这样不对,“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该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圣人的观点不高仁义等,也有根据,区别对待更体现仁义博爱。
虽时隔千年,外在事物变化万千,日新月异,但理义仁爱未变,处事做人原则未变,心善质朴本性未变。以儒家永恒经典为亮光,修身治学将贯穿一生,必将贯穿一生。
四书读后感 篇5
闲杂的时间里,无所事事,便捧起了本《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到了这篇《光之四书》。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光之香》。山坡上,向阳面,凝结流动着金色阳光的稻谷,有的是成熟饱满的香气,岂不是一种很理想的境界?在阳光下烤得暖烘烘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得平平整整的书画,在阳光下晾得干巴巴的蔬果干,溢着浩荡安和的香气,留有金色阳光的余温,哪一个人想到了,不是积着憧憬,累着期望,脸上挂着痴痴的表情?哪一个人见到了,不是心间软软的,心头暖暖的,脸上扬起温和的笑?
但这样的美好,在高楼大厦投下的厚重阴影中,在洗衣液、烘干机的前后夹击中,尚留有几成呢?阳光里充盈着的自然的淡香,已被人造的洗衣液,香水,和浓浓的霾掩于身后。阳光的温度,在烘干机里,被挤成了阴冷潮湿的。正如被游戏机和电视取代了的书籍,被无数涌现的快餐、垃圾食品取代的蔬菜水果。
作者给我们留下发人深省的问题。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应只沉迷于诱人的新事物,更应该常去走近过去,回归自然,在幽微中发现、探索真善美,感受那种阳光自然,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自我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篇文章令我感触深刻,受益匪浅。
四书读后感 篇6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台湾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着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我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张扬,象女儿一样多了一份沉稳;对女儿更多了一份爱;对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没有的另一种关心;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四书读后感 篇7
周末我又看了一遍四书。精确的说, 除《孟子》没看, 《论语》、《大学》、《中庸》我又看了一遍。虽然我很反对孔子的为人和他的思想理论, 但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又看了一遍。不过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能静下心来看国学书了。特此, 表扬一下自己!
每次看孔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次也有新鲜的认识。其实这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和历史, 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 以及现代人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读孔子仁德之时, 我突然想起“易牙献子”典故, 使我困惑不解。当时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霸主,整天荒宴无度,生活奢华无比,导致厌食。 于是,易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掉然后蒸好, 献给齐桓公吃, 来满足国王的口味。而还有一个人叫“竖刁”,他为了在齐桓公身边侍俸,宁可自阉当太监,而把自己的生殖器割掉。
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便放肆活动,放出谣言,说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然后封锁宫廷与外界的联系, 把齐桓公软禁起来,活活把齐桓公饿死了。 当齐桓公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不堪, 到处是驱虫叮咬痕迹, 惨不忍睹。
我想, 这就是人性的伪装,贪婪, 凶狠,狡诈,而且残忍。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最好!世界上, 有哪个国家历史上的人物能杀了自己的儿子给皇帝吃?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伺俸自己的君主? 惭愧地说,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人!
再回想孔子提倡的仁,孝,德,礼, 哈哈.......... 笑的我是乱七八糟!!
四书读后感 篇8
《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一直以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这种思想其实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人文素质教育教授曾经说过,他说他女儿从小就是看外国文学长大的(那老师是研究外国为学的,家里基本都是外国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发现女儿的思想还是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说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根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而是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信仰,可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打倒了孔家店,我们中国人从那时起其实就像是一个幽灵,已经没有了精神支柱,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了,我们做坏事已经没有罪恶感了,因为没有最根本的道德在约束我们。所以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所以才会有看到老人摔倒了而装着没看见的现象。
我是多么的希望那种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能过显现出来,因为其中做人的道理的却是对的,他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如果我们人人都按照上面的准则来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是很和谐吧,当然这需要共产党不要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降低下来,这样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2011/11/15
四书读后感 篇9
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它是以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文化森林。谁能说,文化之根、思想之源,并非来自孔子之门?
单看一部《大学》,就让我们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精神的陶冶与思想的成长。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是针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关于成年人个人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在《大学》之中,提出了做人的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个总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人生准则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在儒家经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君子”一词,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上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才算具有了“君子”的品性,才算达到了立于天地间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呢?
一个君子,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翩翩的风度,更要时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谓“治国安邦”、“兼济天下”。这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政治抱负;也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之志。多少的先贤志士,把个人的荣辱发展和国家人民兴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系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践行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生命的丰碑。
我们崇拜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和权力,而是因为他们的魅力和民生。
《大学》在讲,《论语》在讲,历代的先哲圣贤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君子!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君子”。有善良、端正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敢于担当社会和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这就是一个当代的“君子”所为。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应该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践行君子的品行,更应担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尽心尽力,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沉浸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之下,感受先哲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质,从而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敢担当的社会公民,将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实质。
“富润屋,德润身”,以修身为本,胸怀家国天下,这是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后世炎黄子孙应该恪守的理想抱负。
四书读后感 篇10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曾子每天反省三方面的事务:工作、待人、学业。这三方面事务分别对应三方面品质:忠诚、谨言、惜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谁谋呢?当然是为雇主。每个人都有雇主:对于员工来讲,雇主是老板;对于官员来讲,雇主是国家和人民;对于老板来讲,雇主是股东和顾客。我们每天都在为雇主而工作,是不是做到了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呢?我看真正做到的人极少,多数人都是怀私心、干私活、办私事、假公济私。站在雇主的角度,我们多么希望被雇者能有这样的反省啊。可我们自己反省了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理解为在各种人际交往中,说话是否足够严谨、言而有信,而不是信口开河、道听途说、吹牛扯谎。多数人都经常为说错话而自责,就属于这种反省。\
“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这些学识,如果不经常地练习和实践,就得荒废掉。怎样才能不荒废呢?至少有一点,就是不浪费时间,要把工作、生活之余的时间都利用好。王阳明的《传习录》即由此句命名,书中讲的都是师生之间切磋学问的内容。\
孔子反省的内容更侧重内在,包括克己、学习、做有意义的事、改正缺点几个方面。他忧虑自己的内容包括:那些欲望和不好的念头还总是冒出来;所作所为与所学的人生道理总还是不能契合;总还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自己的毛病很清楚,却不能痛下决心来改正。\
我自己凡事做后都会有一番反省总结,为此老婆讥笑我为“张总结”。我认为,反省的过程就像是牛的反刍,苦的再尝尝它的苦,甜的再尝尝它的甜,这样体验更深切,也可以更好地吸收其中的营养。\
反省不是一劳永逸的,就那三样事,曾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天天省三遍,说明问题一直在重复出现。但在循环往复、如琢如磨的反省过程中,人在提升!
四书读后感 篇11
怎样孝敬父母呢?儒家强调的这几点都是非常切合人情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你工作、家庭、为人处事都能顺顺溜溜的,都让父母省心,他们可能就剩下一点不放心,每次见面或者电话里都会嘱咐你:别累着,吃好、休息好,一定要养个好体格。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孝了。你若为非作歹,纵使挣个金山来给父母,他们也会担惊受怕。那肯定不是孝。孝就像那首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有一次我把单位发的体检单给父亲拿去,让他去体检,父亲立即就火了: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赶紧自己去体检,只要你健康,比孝敬我什么都重要。\
孝必须敬。怎样才算敬呢?像对待领导一样就算敬。这样讲真是大不敬——领导能跟爹比吗?可是,咱们都自我反省一下,就会承认我说的是不错的。我们是不是经常跟父母使性子呢?要么顶嘴,要么不听话,让父母难过。可这种情况,在你对待领导时很少出现吧?父母的做法和说法有时可能也不对,可能有点“老小孩”、有点糊涂,这时,我们要注意沟通的方法,要维护父母的权威。这就是敬,就是孝。\
“色难”。天下最令人讨厌的儿媳妇,就是冲着公婆拉着长白山似的脸的媳妇。很多结婚不久就离婚的,都是因为这个小脸子。很多老人抱怨:现在不是小的孝敬老的,而是老的孝敬小的,老的要看小的脸色。\
“父母在,不远游”。很多独生子女被培养成人才,留在别的城市甚至移民国外,这个孩子就相当于白养了;有的父母去世都不能赶回家,不能半刻尽孝于床前。前段时间妈妈住院,我跟妹妹天天守在她身边照料着,而同病房的一个阿姨,儿子在国外,只有老伴和护工陪着,中间只听她儿子打过来一个电话。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今天移民国外似乎是成功的象征了,可这上不忠于国家、下不孝于父母,不忠不孝占全了,谈何成功?这个时代里,永远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不现实,但可以老子跟着儿子走嘛;如果他适应不了新的环境,那另当别论。当然,很多人只有外出打工挣钱,才能赡养老人,与此也不矛盾。
四书读后感 篇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为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学校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是教人如何为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大学》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
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人要崇尚善性与良好的德行,就是像忠、孝、仁、义等品质,所以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只有先治理好自己的人生才有资格把别人甚至集体,乃至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亲民”则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任务,在此的“亲”可不是我们现代文中的意思,不是亲近,而是古文言文中的释义,通“新”,就是说要努力做个新人,创造新人,把人落后的一面彻底改变的人。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后那句“在止于至善”,做到前面两句,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
要做到以上的最高境界,就应当达到那八个具体的步骤。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探求事物的本来原理,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致知在格物”;再致知,“格物而后知”是要求我们得到知识后,之后的事就是心意诚实,以真诚去追求真理,然后在真理中心安下来而不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诚明,无所偏失。做到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修身,就是提高自己的品德,这样的人才能被人接受,并且受人拥戴。然后就是最后一级,保护好家庭,协调好家里的关系,从而使各个家庭安定祥和,这样一个国家才可能稳定,稳定了才可以达到昌盛,而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我们可以达到的很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慢慢去体会和完善就可以做到,其实开始做就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希望我能做到,你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