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好的教育》读后感集锦9篇

《好的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8

《好的教育》读后感集锦9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后感使我们更加进步,读作品能使我们思考许多人生的问题。 读完之后,不妨留下你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由谁去评价呢?由编辑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好的教育》读后感”,本文请收藏日后可供参考!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阅读了肖川先生所撰写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不同以往从书本的第一个案例开始看,每个案例都让我似曾相识,在这些案例中我找到了不少在平时工作中困扰着的一些问题答案。肖川先生在教育学术界成名甚早,他不仅专注教育理论建构还注重教育实践的.积累,因此他所写的《好教育、好人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肖川先生几十年里的教育心得,让我这位从教初期的年轻教师受益匪浅,当我捧起这本书阅读时,就感觉有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为我循循善诱,排忧解恼,指点迷津。

本书从教育的意蕴、好学校的标准、对教师的期待、我的教学主张、受过教育的人五个方面清楚、详细的解释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肖川先生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学习内容的探索性和兴趣性,教育过程应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守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和有境界的。”这一定义让我对“好教育、好人生”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成长的策略》是《好教育、好人生》中的一篇案例,文章中提到教师需要大量阅读,自觉反思,这是促进教师成长最为有效的策略,肖川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能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是自己更具有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读到此处,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心中多有惭愧。回想自己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所读之书甚少,专业的书更少,在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中,想为自己的课堂内容增加一些新的元素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书橱上虽然也摆了很多书,虽然平日里自己也会经常从书店里购买一些书籍,但每次都做了行动的矮子。我们必须有专业化的追求,才能专业化地成长。如果在平时的每一次备课中,能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那相信备课会变成生活中的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育儿书!

在现代家庭,特别是近十几来年,家庭教育已是一个家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到父子(女),母子(女)关系,更由于夫妻二人的育儿观念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夫妻感情。

一方面,育儿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工程,需要长远处着眼,细微处着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不断地努力,方可厚积薄发,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急不得,慢不得,太近则太切,过远则显疏。许多的家长发现仅凭经验完成此项任务,难矣!

第三,现阶段,育儿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这些赶商业经场的文章,零零碎碎,难成体系。且有些还粗制滥造,前后矛盾。这些,均使读者雾里看花,难见育儿经真容。

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也是偶然碰到,说老实话,书名无奇,我真以为是书摊货,但读过几页才发现,这是出自“一线“家长,真实的教育专家之手的心得!正因为这样,我虽发现在微信读书上是百分之九十几的女性在读,但作为少众的我还是认真的读了下去,且满心欢喜地将它推荐给了老婆大人!起初她开玩笑说我用心不良,未教育儿子倒先是教育她了!接下来的日子,显然在对待一年级的儿子的教育上,她耐心儿好多,母子关系和谐呀!我暗自高兴,世上这无论多难的事,只要有方法,还难吗?我相信坚持,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怪终考,新课上完了,复习开始,每晚老师便微信作业,一科一套题,外加生字,组词和造句,还有日记!这还倒罢了,几天后,班级群中有人发现了套题在人才书店有售,老婆便奋勇向前,购得语文,数学各一套。如今的作业,在终考前,每晚语文,数学各一套新题外加一套原来做过的旧题!儿子岂能欢喜!我据理力争,老婆一槌定音——尽信书,不如无书!儿子期考成绩不好咋办?!

我一时语塞,“改变”何其难?!

但我相信,我会赢!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3】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无论命运多么艰难,她都会充满向上的无怨无悔的精神。到了老年,淡定的脸庞更是散发出不同的气质。

在杨绛的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孩子该上学了。开学第一天,孩子穿上了新衣服和新鞋,拿了一个新书包,快乐地上学了。但当他从学校回来时,他不想再受到纪律处分,除非老师好好地哄他。

在她看来,好的教育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引导孩子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教育。

通过杨绛的好的教育启发,我想为父母所谓好的教育应做好三个层面。

第一任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言传身教比言传身教好。家长的榜样是无限的,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因为她在父亲的指导下从调皮变成了好学

多读书,读好书。使她从此爱上读书,读好书入迷。同样,她对女儿的钱瑗的教育也是如此,从不训示,言传不如身教,用行动引导女儿喜欢读书。

第二父母要给一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人父母,第一任务就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孩子的成长方向;第二个任务就是和孩子分离,得体的退出,促进孩子独立成长,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现在我们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越界,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尽管我们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令他厌烦的,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而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父母的这种爱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的爱让孩子快乐,有的爱让孩子痛苦,有的爱可以让他们的心飞翔,有的爱可以折断他们梦想的翅膀。

第三,家长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生来就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只有合适的孩子才有效。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教育他们。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特殊的才能。那个天才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在等着我们唤醒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优缺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鹿必须让他们学会奔跑,鹰必须让他们学会飞翔。

想想我自己做的,也是很惭愧,初

三、初四,正是儿子青春期,因为担心儿子在房间里面玩,就规定不允许他关门学习,以备我随时的抽查,结果他越来越烦我走进他的房间,总是说:”没事快出去吧,别影响我。”就是这样,每天在我的监督管理下,学***依然在一路下滑,毫无起色。

我们的关系陷入了互不花钱的僵局。我很难过,他更难过。后来,他上了高中,住在学校,最后摆脱了我的监督。慢慢地,我发现没有我的监督,他也变的清醒了。用他的话说,这是内部权力的作用。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生活也是,从外在突破就是压力,从内在突破就是成长。如果你被动地让别人改变,那么你注定是别人的下属;如果你能从内心主动地改变,那么你的成长就等于重生。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没有孩子喜欢被管教,好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培养孩子学***觉性,激发和唤醒孩子内力的觉醒,只有内力才是巨大无限的,才会赋予孩子一生用不完的力量。我们做父母的应当适时激发孩子的兴趣、唤醒孩子的内力,适时的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独立,学会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断超出我们的控制,为他们的生活腾出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

彥青《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采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抓住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性,展开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哲学解读。对此,我始终认为: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故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本”.

心里雪茄荣格有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健全人格将成为未来全球教育界的新高点。本书中所阐述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也即为健全的人格。

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仍然是知识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六个关键词: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作为教师,学生永远始终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学习英语知识是很重要的,但健全人格的塑造使知识更加强大。秉承尊重和解放孩子的天性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不仅让孩子在英语语言能力、学***上与世界同步,还在教学中融合特色的”创造性戏剧”的教学方法,课堂采用”戏剧表演、真实场景角色扮演,**律动表演,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采用多**电子互动白板辅助教学,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全面激发孩子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想象,摆脱中国传统英语的”哑巴英语”、”生活英语”、”老外听不懂的英语”,让孩子真正体验国际领先的快乐英语”烘焙法”.在教学中,充分倡导人格塑造让知识更有力量,旨在培养孩子真诚、乐观、勇敢、自信、独立健全的人格,发掘孩子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感,这才是学生迷恋美好事物,教师心向学生,真正以成就学生为己任。

教育无疑是属于公众的,这个庞大的工程绝非一个人的事,它由个体的成长,延展到国家、群体和民族的成长以及未来,再宏大一些,也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何去何从。此时,再反思教育,不由得竟出一身冷汗。教育的目的可能不简单、不明确,但至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的灵感、感知和创造,使人类能够继续前进;陷入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

一所好学校,一位好老师,不仅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且为孩子们了解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环境。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的积累,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智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一直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全心拥抱智慧。

没有人比智慧的生命更能感受到幸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享受智慧的幸福。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永远享受这种幸福。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4】

肖川从教育的概念、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解放、教育的服务、教育的文化行为和教育的意义等方面作了独特的分析。从第一章开始,我就深深感觉到肖川对于教育的深度思考是如此地渗透,不是因为他生动的词藻,而是他将教育和生活相联系,全心全意地为受教育者的全方位着想,用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切合实践的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需要教师作一个有思想的人,为孩子的幸福生活做准备,给孩子良好的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通过教育,我这个年少无知的年轻人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通过教育,我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了学生。通过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获的知识,还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我们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教育,引导他们规划更好的生活。我们在教育之路中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的班级中,有较多学生是外来的学生,在家庭和教育中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中被遗忘和冷落的经历较多,他们自卑和不自信较多,这种特殊性要求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发现自信,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

引导学生养成乐观、成功的良好心态。就像肖川所说:“假使我们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假使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早年认识这一需要;假使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们认识到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在肖川看来,良好的教育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只有进行良好而适当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生活。只有把每一天度过得好,才能有一颗好的教育之心。好教育,好人生!

好教育好人生的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阅读了肖川先生所撰写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不同以往从书本的第一个案例开始看,每个案例都让我似曾相识,在这些案例中我找到了不少在平时工作中困扰着的一些问题答案。肖川先生在教育学术界成名甚早,他不仅专注教育理论建构还注重教育实践的积累,因此他所写的《好教育、好人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肖川先生几十年里的教育心得,让我这位从教初期的年轻教师受益匪浅,当我捧起这本书阅读时,就感觉有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为我循循善诱,排忧解恼,指点迷津。

本书从教育的意蕴、好学校的标准、对教师的期待、我的教学主张、受过教育的人五个方面清楚、详细的解释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肖川先生认为“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学***的探索性和兴趣性,教育过程应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守的,丰富而又清纯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和有境界的。”这一定义让我对“好教育、好人生”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成长的策略》是《好教育、好人生》中的一篇案例,文章中提到教师需要大量阅读,自觉反思,这是促进教师成长最为有效的策略,肖川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能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是自己更具有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读到此处,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心中多有惭愧。回想自己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所读之书甚少,专业的书更少,在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中,想为自己的课堂内容增加一些新的元素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5】

这学期我借阅《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这本书。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好教师就是好教育。在书中,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讲教师的职业修养“爱满天下”;二是讲育人之道――生命之爱、民主思想、人文情怀;三是讲学校管理――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四是讲语文教学观――让心灵自由呼吸;五是介绍部分语文教学的课堂实录;六讲作文指导――创新思维写华章。看完书,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学习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一要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要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要读学生和为学生写的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想想自己的业余时间,忙是事实,但也不至于真的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在心里对读书不够重视,习惯没有养成。“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不想读书,四季都有理由。好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师工作者的实质所在。”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要“爱满天下”。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区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关注的不能只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不能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吹毛求疵,以种种成人的规范去束缚他,而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童心,有童趣,比大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杰出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爱。

近段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又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匪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6】

我阅读了《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这本书。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程红兵,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带头人。他用自己的行为与业绩告诉我们,不要动辄就埋怨社会,把一切不如意都推给“体制”。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只要坚守内心的良知与理想,自觉抵制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挑逗,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可以走得足够远。

在书中,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讲教师的职业修养“爱满天下”;二是讲育人之道——生命之爱、民主思想、人文情怀;三是讲学校管理——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四是讲语文教学观——让心灵自由呼吸;五是介绍部分语文教学的课堂实录;六讲作文指导——创新思维写华章。虽然我不是专职教师,看完书,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作者的教育理念,我非常赞同。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学习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做到与时俱进。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一要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要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要读学生和为学生写的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想想自己的业余时间,忙是事实,但也不至于真的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在心里对读书不够重视,习惯没有养成。“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不想读书,四季都有理由。好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师工作者的实质所在。”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要“爱满天下”。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尤其是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面对智障、聋哑儿童,更应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更细心更贴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关注的不能只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不能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吹毛求疵,以种.种成人的规范去束缚他,而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童心,有童趣,比大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杰出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爱。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7】

这段时间我略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本书中刘铁芳博士通过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讲解,感受颇深,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这种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翅膀张得越开越好。小学阶段,以接触大自然为主要任务,使孩子感到愉悦,有愉悦的体验;六年级到初中阶段,充分理智阶段,阅读为主;高中到大学,就是孩子充分现代化的阶段。这里他提到健康的放松方式:体育、手工、阅读、音乐等,一个孩子从小充分接触了大自然,有愉悦的生命体验,阅读了足够多的好书,具备了充分的理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可以保证他对许多东西喜欢,但绝不会沉迷,不会深陷其中!卢梭说:孩子从小应与自然保持一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我们的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8】

――有尊严多样化的教育   正如肖川教授说的:“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一个人,不仅仅是其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其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人之所以能都健康成长,尊严是必不可缺少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倡导有尊严多样化的教育。   为了我们的教育有尊严的多样化,为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把有争议的问题、敏感的话题、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带入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明智的选择,也是我们对于我们自身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拥有自信的表现。尽管有的学生可能因此成为叛逆者、危害社群的人,但可以肯定,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加人性化的看待教育,对于那些可爱而又时常反错误的孩子们,给与他们更加宽容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我们对其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塑造出合格的公民。

《好的教育》读后感【篇9】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原创)

----学生成就教师,教师塑造学生

刘敏很久,没有静静拜读一本书。拿到《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的那一刻,不禁在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教育?对于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是如此真实,可自己却没有十足地把握给出答案。

于是,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悄悄地开始研究这本书。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个人对好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而刘铁芳先生从好的教育,好的学生,好的教师,好的教学,好的学校,好的校长等方面,用哲学理论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

书中有一句话: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生活的自我完善,恰恰是教师生活的自我完善。这句话,反复思考了许久,最终终于深刻体会了其中的辩证关系。

我们通常谈论教育,更多的是关育学生,如何教育学生。而往往忽视了我们教师本身。反观我们教师的工作处境,讲求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无私奉献,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生活单调压抑,生活圈狭窄,社会地位低……因而,造成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缺乏归属感。

教师工作一旦没有了幸福感,抑郁寡欢,缺乏进取的心志,又怎能好好对待学生?怎能教育出奋发进取的学生呢?其实,道理是浅显的,教师决定教育,没有教师的发展,还何谈教育的发展呢?

这时,我们应该找出学生的那一面是平静、快乐和快乐的。

书中的另一句话也这样打动了我:通过教育,孩子们的生活通过我们变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在孩子们身上延伸,我们和孩子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对于刚走入教育行业的我来说,也许,还没达到那种与孩子合并为一的地步,但是,那正是我美好的向往,我向往那种师生融洽,憧憬那种相互学习,羡慕那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想着,自己为教育而生,你的工作就从一种简单的职业变成了一份你终身奋斗的事业;以教育为乐,无论是多么枯燥的教学,多么繁琐的工作,你都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平衡点,从此,你的工作生活就会充满无限乐趣。

有了学生,我们就可以成为教师,也可以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都作为展示教师身份、丰富教师责任的最佳平台。

艾默生说“我们是什么,我们便只能看见什么”。我们可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走进教育的世界,我们最终可以把孩子们想要的世界带给他们,把他们不知道的教育教给他们。最后,教育是一种双边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有成绩,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教育是业。只有把学生教好,教师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学生成就一位优秀老师,老师也能塑造出千千万万个卓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