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精选9篇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9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精选9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精选9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1】

我很荣幸看了一部励志影片《建党伟业》。

当星星般闪耀的谢幕灯亮起,一部如史诗般宏伟的巨片《建党伟业》落下了帷幕,耳畔回响着那低低吟唱但又慷慨激昂的国歌,“起来,不原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们,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而我,眼含着那饱满的泪光,思绪却还沉浸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是三段式剧情,分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后的知识精英崛起,然后才是主题剧情“建党伟业”。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从影片的一开始,现代化的音响与画面互动着将我们带进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旧中国黑暗的历史画面。通过描述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拥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建党伟业》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巍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热血相连。勇敢的战士为了我们的一切牺牲了他的一切!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120分钟的历史大片,我区区千余字不能概括和描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影院去细心品味和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2】

正如电影的名字[篇1]样,这不是一部视觉电影,这是一部用心灵来感受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如果用票房来衡量的话简直就是对影片的侮辱。

影片在传记和剧情两种类型中切换自如,当纳什最终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完整地看到这个数学天才的一生,更会为影片展现出他如此富有戏剧性的坎坷经历感到惊叹。

影片没有塑造一个高大上的完美人物,但是也有意无意地隐去了纳什在艾丽西亚之前有过一段恋情和一个私生子的事实。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些细节加入和去掉并不会对影片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打动我们的不是纳什是不是数学家,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他与自己内心做斗争的传奇经历。

美丽心灵根据数学家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年少成名的他21岁就在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即使他连教室都很少进,毕业论文就是后来广泛应用的纳什均衡博弈理论。24岁就在麻省理工教书的他,在事业和爱情似乎双双丰收的时候,突然陷入了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幻想出了一个国家安全机构,要求他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在妻子的悉心照顾和同事医生的帮助之下,纳什虽然还是不能摆脱自己的这种幻想,但是他已经能够用自己内心来控制自己无法摆脱的幻想。

我觉得可能每一个人都在和另一个自己坐斗争,早上想不想起床就是一个理智的自己和一个懒惰的自己在做斗争,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无论是哪一方失败似乎对我们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的这样的外界条件约束下,我们很清晰地就做出了,周一到周五让理智的我战胜懒惰的我,周六周日那么就让懒惰的我获胜吧。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其小的例子,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遇到太多需要两个我做斗争的场景,或者是进入自己假设的场景,谁没有做过这样的假设尝试呢?“如果我怎样,那么就会怎样。”

所不同的是,无论是我们和内心的自己斗争,还是尝试进入自己假定的虚拟环境。我们都显得不够专注,我们最终还是会被所谓的现实客观因素所牵制。我们会不自觉地并不按照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而是按照这个客观环境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我们否定掉了自己,而去迎合了这个世界。

这也许就是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差别吧,因为天才往往和偏执狂画上等号。

男主角罗素克劳,出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是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顶峰,2000年前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大奖的提名,怒海争锋,角斗士,惊爆内幕都是那几年的作品。美丽心灵当中,罗素克劳更是很好地展现出一个高傲中带着些许腼腆的青年到一个迷茫的颓废中年人再到一个行动蹒跚但眼神坚定的老人的全过程。据说罗素克劳本身就是一个极度自我的演员,好电影应该由合适的演员来演,这句话一点错都没有。

罗素和詹妮弗康纳利的爱情戏,其实戏份并不多。两个人的爱情和现实当中一样,艾丽西亚的的确确是纳什的学生,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艾丽西亚和纳什离婚了,但和电影中一样,艾丽西亚并没有离开纳什,而是继续照顾起了纳什,并最终复婚。其实我觉得如果能够将艾丽西亚和纳什离婚的细节还原到电影中可能两人的感情会更加真实饱满一些。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3】

张美丽的丈夫因为愚昧无知,去偷铁轨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孩子也因病死亡,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去办一所学校,教育孩子们,使他们摆脱无知。村子里的条件极为艰苦,然而在这个因为贫穷而无知的山村里,张美丽老师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正是在这个地方才显得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来山村支教的夏雨老师,由最先的不适应,到后来的不舍,以及带孩子们去北京玩,最后到扎根山村,投身山村教育,这一形象的巨大转变,正是在张美丽老师的影响下发生的。张美丽老师献身山村教育不仅影响了夏雨老师,更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张美丽老师的人生虽是平凡的,但却无不展现着伟大,她在乡村教育这一热土上,处处演绎着一个教师的传奇人生。当她听说电脑对孩子们学习有帮助,她就“用计”饮酒,喝的大醉,为孩子们买到了电脑:当她的一个学生被骗学驴叫时,她严厉的批评他,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的和北京一样漂亮”。

再到后面她帮村子里找到了土豆的'销路等等这一切,无不展现出张美丽老师的智慧及对孩子们母亲般的深沉的爱,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教导他们,从孩子们眼中那种心领神会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乡村的未来,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奋发有为,建设家乡的种子。张美丽老师的这种爱的教育对我启发很大,老师只有用心去教育,并爱护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敬,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回望那片久旱未雨的黄土地,那片因为愚昧而贫穷,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在这个怪圈里轮回,始终很难真正的摆脱贫穷的困扰,教育在这个地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它更多的是希望,一个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知识同样干涸,知识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像甘霖一样珍贵。缺少像张美丽老师这样能够扎根乡村的教师,缺少教学设备等等,严重制约着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夏雨老师同样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她生活在城市,然后去农村支教,到最后扎根农村。她为我们这些免费师范生演绎了一个去乡村从事教育的经过,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影子,吃不了苦,想舍弃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我们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正逐渐忘记了我们的使命,忘记了去改变自己家乡的责任。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基层培养优秀教师,因此,我们要向夏雨老师学习,要勇敢地去承担,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改变乡村,去为那片干涸的土地浇灌知识,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美丽的大脚,美丽的老师,美丽的母亲,美丽的一生更留下了美丽的故事,她的一生都是美丽的,伟大的。所以我们更要将美丽的事业进行下去,让美丽永远留传。去践行我们的使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4】

电影《焦裕禄》,我在学生时代就看过,当时只觉得兰考这个地方条件太艰苦了!焦裕禄很了不起!今年暑假,应学校党支部的要求,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焦裕禄》,感受颇有改观。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离开了人间。

焦裕禄 —— 这位视人民为父母、抱病为改变兰考面貌日夜操劳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将被永远载入党的史册,铭刻在人们心中。一把右扶手有洞的旧藤椅,一支不是用于写字而是用于顶住肝部止痛的自来水笔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焦裕禄就是用这些来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对,跋涉--多公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和大小河流。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就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他是多么高尚啊!自从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的仍是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他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享受任何待遇。他象燃烧的蜡烛,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光和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尽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学习者,更应该带头继承和弘扬他的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新的成绩为党和人民争光。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的精神,就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虽然我们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工作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总觉得焦裕禄就在我们的身旁,总觉得焦裕禄精神就在我们的心里。我时时告诫自己,要把爱人民、为人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焦裕禄同志问候村里的困难户,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情形。因此我始终坚信,只有对人民群众有赤子之心,对群众掏出真心、倾注真情、使出真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5】

观看了影片焦裕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深深感觉到,虽然焦裕禄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但是他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大形象时刻浮现在眼前: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催人泪下;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敬仰;那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鼓舞人心。焦裕禄就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焦裕禄在兰考县当县委书记一年多,他一言一行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带领县委班子到兰考火车站开现场会,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战风沙 ,堵风口,抗洪灾,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他风里来雨里去,上门到困难群众家里结亲走访、嘘寒问暖、排忧解难。他永远心里装着群众,是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好书记、好公仆!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始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爱戴。他一来到兰考,就先去各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剖麻雀,-难题,他“不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想方设法为当地干部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忍着病痛用桌角、茶杯等硬物顶住疼痛部位坚持工作,虽然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可他依然忠于职守,工作第一,人民至上,不怕“累死”。他的勤勉务实,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令人扼腕、动容。

焦裕禄同志清正廉洁,这是他的另一个写照。他带头取消县委班子的特殊待遇,送回别人送给他家的鱼和大米;他艰苦朴素,吃穿从不讲究,一件旧大衣是他抵御严寒唯一的物品,自己吃的是窝窝头和咸菜;他经常教育儿女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焦裕禄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从不搞特殊化,从不谋取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座永远伫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对照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感许多差距和不足。今后,要始终把学习“焦裕禄精神”当作自己一生的学习追求;要始终把“焦裕禄”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当作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做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第一、要做为民表率。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践行宗旨,当好公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强化为民举措,回应社会关切,响应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积极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农村、深入社区,访贫问苦,结对帮扶。

第二、要做务实表率。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要带着责任、带着任务,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切实解决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要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重点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干部作风建设、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权力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从源头防控、环节监督上切入,积极推动形成长效机制。要雷厉风行抓落实,使本职各项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在工作中推动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三、要做清廉表率。正人先正己,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清廉表率。要以高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增强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能力,始终保持一股浩然正气。要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一颗平常心,自觉抵制“四风”。要保持八小时之外的廉洁自律,坚决与不良风气划清界限,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心理动态,虚心接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批评教育,敢于听“刺耳”的直言,认真纠正存在于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6】

这是一个遥远的春暮,那棵高高的树,围绕着落日聚合的远去的云朵,无疑是小女孩美丽心灵的映衬。然而只讨论映衬,难免失之庸俗和狭隘,不过当你看到一个八年级的小女孩爬上一棵傲然挺立郁郁青青的树,眺望遥远的叆叇暮云,你不可能感觉不到她纯洁坚强的心,有着某种夺人眼球的光环,也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不得不说,导演明显偏爱小女主的角色,他给了这个女孩更多的内心,表现个性更加细腻,也更流畅:傻傻的迷恋,送鸡蛋,发现鸡蛋被扔受到伤害,反思自己的现状,奋然修善庭院,表面原谅男主。去探望残疾的叔叔,偷听到男主讨论自己再次受伤害(不得不说那从一开始的开心到后来的悲伤愤怒的眼神转变让人揪心),去男主家吃饭并告诉男主他是coward,auction上无奈的善良之举导致阴差阳错,被强吻,最后真正意义上原谅男主同时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并极具治愈感地一起种树。整个过程都以一种真实的速度不紧不慢地展现了女主的成长之路。

而关于树,我想说的是,树真的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治愈力的意象,一开始小姑娘喜欢爬上树眺望远方,忘掉一切俗世浮云,但是后来有人要将树砍掉,她固执孤独地站在树上负隅顽抗,像个古老的寓言那样。爸爸望着她不无失落地说着(it'time),她才开始明白,是啊,是时候,该下来了,于是,树被砍倒,变成了墙上一幅永恒的画,也永远留在了女主的心中。而结尾处,两人又在一起种树,说得矫情点儿,是初恋的树,梦想以让人信服的角度照进了现实,比阳光还灿烂明媚,多简单,不掺杂质。就是一个眼神,一个等了太久,最终我们也未能有幸见证的吻。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7】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8】

《浪潮》对中国当代教育应当有的的启示

我们很多人都很孤独,缺乏家庭温暖,缺乏集体关怀,缺乏一种归属感。

浪潮虽然是在现代背景下的法西斯主义案例,但它仍能引起我们中国人民的深思。结尾和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着最后开枪自杀的学生,我突然想起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细细想来,这两者的处境是何其相似啊!

片中的这个学生,之前可以说是被家庭和社会(包括学校)给抛弃了,他的生活索然无味,他的生活毫无目的,他就像是一只没有目标的航船随时可能会倾覆,就算没有浪潮这个活动,他照样是个空虚的人,是这个社会中的“危险因素”。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呢?就我看到的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和片中这个年轻人相似的。

他们毫无理想,毫无目的,整日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是要干什么的,整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学校和社会对这种情况漠不关心(这还不够)。这很危险。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集体意味着归属感,在这样的机构里,人们为了集体的利益奋发向上,集体的每一个人团结友爱,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谓1+1>>2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集体。如果这个***败了,就不能发挥原来的战斗力。

电影中的浪潮显然是一个积极的组织。

让我们回顾一下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德国,当时德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战争,并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整个国家陷入巨额赔款之中,**濒临崩溃。街上随处可见缺胳膊少腿的正在乞讨的退役官兵,他们佩戴的铁十字勋章象征过往的荣誉。德国总参谋部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替补席。

失业率居高不下,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保证。人民对于国家的未来毫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领导人出来,一切都会改变,人民会再次看到希望。什么能使人民重新燃起希望?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自然是狭隘爱国主义。如果领导人是共产主义者,那么第三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让我们看看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成果丰硕。据说外国人只承认中国中等教育的文凭,而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虽然这还不足以作为一个例子,但可以参考。中国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集体性质的教育,我们有统一的校服,口号(校训),我们同在一个教室,一言一行都在同学的注目之下,后面往往贴着成绩表,黑板上方也会写上诸如团结友爱几个字。

学生们整天沉浸在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中小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学术人才。

纵观中国当代大学的环境,中国大学的环境适否适合学习?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很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中国的大学适合干什么呢?难道是谈恋爱?

看看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我们的老师都在向我们灌输集体主义的观念,我们也的确形成了一个集体,其实如果大学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集体,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集体生活了,这样继续进行集体的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前提下很有好处。但是现实里大学的班级形同虚设,可以说是真是实现了庄子的“打游戏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许多人甚至“打游戏忘食忘忧,不知考试将至”。

相反,可以说,宿舍里形成的小集体已经取代了以前班上的大集体。于是一切都变了。我见过很多宿舍在这种情况下变坏和腐败。

宿舍与班级究竟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缺乏监督和成员的惰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如此松散的组织与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人迷茫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不得不说在小学中学和高中,老师的监督确实是我们“成才” 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大学,这一切都改变了,只有一个辅导员和一个一年都不会见到的班导师,这样的监督机制自然是形同虚设的),学校事实上也没有进行足够正确的指导(只是浮于形式的象征性的开了几个宣讲会,应该说是玩手机会),当然手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竟然衍生出了智能手机这个奇葩,实在是出乎意料,估计也让大学的领导和老师大跌眼镜,深深为之所困扰。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乔布斯的错。他最早开发的iphone真的把手机从通讯工具变成了娱乐工具,这可能是娱乐和通讯行业的革命性发明。在大学里,学生突然有很多空闲时间,怎么办?

时间毕竟还是要挨过去的,总不能睡觉吧,于是就玩手机,不少人将床与手机创造性的结合—躺在床上玩手机……大量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这是何其的让人痛心啊!)。除此之外最大的敌人就是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先说网络游戏,很多人说网络游戏可以开发心智云云,在我看来就中国大学生的现状来说,网游有百害而无一益,它耗费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再说网络虚拟社区,这个东西直接使许多大学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他们沉迷在诸如贴吧或其他各类论坛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大学生。

河海大学还是这样,和其他学校大不相同。

再谈谈我们的家长,不得不说他们很有责任,学校主要承担的任务乃是教书(中小学校里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实现起来可以说是勉为其难,在这种集体环境下,人们只会变得机械,但是会更有效率,所以中国的中小学在教学的方面还是很有成果的),那么培育个人品格素质的地方只能在家里了。在家庭里,家长们又都是怎么教育的呢?事实上家长确实是在放纵是在溺爱。

家长把学生看作是一种投资。如果学生的表现不好,自然会与**的崩溃相对应。股东不能砸交易所,但家长可以打孩子。这样学生的素质自然就教育不起来。

成绩好品德的学生自然就是品学兼优,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就会变得充满仇恨,他们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充满着仇恨,这样的畸形的人步入社会之后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这个社会很多人,不仅是学生,很多人都很孤独,缺乏家庭温暖,缺乏集体关怀,缺乏群体归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有一个“**的领导人”“少数别有用心分子”站出来,可以说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现代德国倾向为被看做已经与纳粹德国一点关系也没有了,现代德国看起来已经不可能再产生**政治,,遑论中国。片中的德国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上很相似,他们也是整日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是在混日子。然而,老师改变了一切。可以看出,我的同学在看电影时产生了共鸣,因为一切都和中国很相似,他们只是走着我们在中小学一直走的老路。

其实我个人还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这样的生活毫无“技术含量”,十分简单,而我就是个简单的人。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的大学教育实际上与中小学脱节。保守派学生如何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清华北大也许可以说是象牙塔,他们永远都有最优秀的学生;可是像河海这样的学校却只能默默承受它带来的恶果。

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急需改革!要么改革大学,继续实行集体主义,要么改革中小学,彻底抛弃集体主义,彻底西化。

电影《大学》的观后感【篇9】

4月20日上午,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全体党员在大礼堂观看电影焦裕禄。亲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术员、送回一桶鱼、雨夜抗洪、治沙栽桐……每一幕都让人感动、每一幕都让人落泪,离开大礼堂好长时间,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看电影返回的路上,有几个同事的议论让我听个正着:“焦裕禄干工作咋那么大的劲?连命都拼在了岗位上图个啥?”。他们的困惑,也是我陷入沉思的问题。近几天,通过学习省委、市委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切实改进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等文件,让我对焦裕禄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焦裕禄的工作动力从哪里来?我的感受有三个:对党的忠诚,对岗位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我理解对党忠诚就是,坚定的党宗旨,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形象,严守党的纪律。1962年兰考遭遇自然灾害,30万人民群众衣食无着,县里的许多干部用围攻组织部长方式想方设法往外调,可焦裕禄却从条件较好尉氏县调到兰考,受命于危难之时,不攀他人,不讲条件。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许多人汗颜,我们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志领导安排工作皱眉头,完成工作讲客观。工作中,焦裕禄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气馁、不摞挑子,一如既往的干工作,因为他始终想信上级党委会正确处理他的问题。不像个别同志遇到一点挫折,就发牢骚,就向领导喊冤叫屈。焦裕禄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了一座共产党员的丰碑,为我们后来人,确立了一个标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想既不能看官位,也不能看财富,要看他为社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

我理解对岗位的热爱就是,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干好工作为目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反过来又将学到知识,练就的本领,全部用到工作中。“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他上任之始,没有忙着树官威,建衙门,而是扛着背窝卷一头扎进了牛棚。为治风沙,牛棚里访到老园艺场长,火车站台上打动了技术员,身先群众,一锹一锹栽下泡桐。为抗洪,大雨滂沱,天黑水深,挡不住他前进的路,一首团结就是力量,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焦裕禄同志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在的有些人,也是一种教育。出工不出力,上班谋私利;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焦裕禄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部里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理解的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是焦裕禄同志说得话:“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焦裕禄同志出身贫穷,当过学徒、干过长工。参军入党后,便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群众。“我是您的儿子,代表毛主席来看您了!”电影中一句话让人铭刻心骨。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办公室、会议室或招待所,有时下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有可恨者,没有摄影不出门,没有记者不发言,好象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之间,就是驾临,就是施舍。共产党是草根出身,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取得胜利的。领导干部要看焦裕禄,我们普通党员也要看,-说得好,只有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长盛不衰。

电影中焦裕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同志爱、天伦乐、夫妻情一个个镜头让人感动,让人落泪。焦裕禄在兰考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也许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没有多大的政绩,可是琐碎集成求是,平凡造就伟大,当人民群众把见到焦裕禄,当成生命中最后一个愿望时,你不为之动容吗?时代给了他“毛主席的好学生”的评价。我再送他好人、好官、好父亲三个好称呼。

“我想信历史会给每一个做出公平评价的!”焦裕禄的话充满了哲理。焦裕禄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从毛主席到-几代领导人没有忘记他,先后有二十几位国家领导人为他题词赋诗。“花生、大枣、泡桐”成了兰考三宝,兰考人民更没有忘记他。焦裕禄精神———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是兰考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