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导航 > 产业扶贫报告(优选15篇)

产业扶贫报告

发表时间:2024-07-23

产业扶贫报告(优选15篇)。

从众多文章中选出来的是一篇深入浅出的“产业扶贫报告”。绝大多数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辛苦付出的实践,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写报告是必不可少的,报告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新的认识!

产业扶贫报告 篇1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一)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 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1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

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二)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9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 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产业扶贫报告 篇2

产业扶贫报告 第1篇

(一)概况:

川山村位于覃塘区樟木镇北面,属于大石山区,距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全村共辖8个自然屯,11个村民小组,683户,人口数3028人,20xx年该村贫困发生率;全村已经能用上自来水;现有24户贫困户还处于危房中;进村入屯道路已硬化。全村耕地面积3750亩,其中水田1050亩,旱地2700亩。农作物以种水稻、玉米、甘蔗、黄豆为主。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9户(已死亡一户,现是68户),290人;其中因病致贫64人、因学致贫164人、因残致贫16人、因祸致贫11人、因缺资金致贫3人、缺劳动力12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人。

(二)扶贫工作

全村共有贫困户68户,20xx年脱贫的有52户,第一批脱贫31户,已经通过双认定;第二批脱贫21户,已在抓紧双认定。目前,7户贫困户中,危房改造全部动工,其中6户得到信用社扶持2万元,6户已竣工,1户在建月底竣工;5户无电视户,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已安装了电视机;68户贫困户中有35户通过信用社小额贷款扶持,到目前为此,68户帮扶人全部到户帮扶。

村级扶贫工作按照十一有一低要求,目前95%以上通水、通电、通路(三通),医疗保障超过95%以上,稳固住房超过95%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已达标,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已安装使用,道路已经硬化到村委和个屯,村级产业包括特色产业已经形成,木薯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于3%以下,村级20xx年脱贫已经基本定局。

(三)存在问题

产业扶贫报告 第2篇

根据《关于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专项考评的通知》精神,揭阳市文广新局、揭阳广播电视台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评。总的认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我局、台二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帮扶普宁市船埔镇宝樟村及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领导重视、责任落实、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措施有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自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领导重视,着力强化责任落实

局、台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和上级领导讲话精神,认识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揭阳市委市政府近期的一项中心工作。为了加强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二个单位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扶贫开发的督促、协调和指导工作,抽调责任心强、素质高、富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两名干部到宝樟村驻点。同时,形成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每次会议均形成纪要严格执行。

为制定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年初组成二个调研组,分别以市文广新局局长李锡安同志和揭阳广播电视台台长林奠明同志为组长,深入宝樟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调研组走村串户,调查村情、听取民意,摸清家底,共商帮扶大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揭阳市文广新局、揭阳广播电视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定点帮扶规划方案》和《贫困户资料手册》。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工作要求。确定帮扶贫困户72户,其中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救济户1户;有劳动发展能力通过帮扶能够脱贫的贫困户71户。采取1户贫困户由1名挂钩责任人挂扶的方法,分类落实帮扶责任。其中,24户由市文广新局机关各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挂扶、48户由揭阳广播电视台科级以上干部挂扶。明确了局长、台长为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挂扶的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并制定了《揭阳市文广新局、揭阳广播电视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督查制度》,切实加强督查,力争通过三年的帮扶,使宝樟村及贫困户实现“六有”和“八个确保”工作目标。

与此同时,局、台扶贫办还将核实的贫困户、帮扶措施、挂扶干部等在村委会中进行张榜公布,确保了扶贫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为营造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氛围,落实帮扶责任,年初我们组织了市文广新局和揭阳广播电台的挂扶领导和干部70多人在宝樟村召开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动员大会,局、台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调动了挂扶干部和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后,各挂扶干部开展了“结对认亲”活动,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商谈发展意向和措施等,并向每户贫困户送上慰问金以及油和米。

今年以来,局、台两个单位结合部署年度工作实际,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召开联系会议专门研究了扶贫计划,特别是扶贫资金的筹措,做到与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据统计,局、台主要负责人一年来到挂扶村、户指导和检查督促帮扶项目资金落实和实施工作4次;驻村干部为全脱产驻村工作,派出的帮扶责任人每年到挂扶村、户指导和落实帮扶措施累计均不少于3个月。

(二)多措并举,着力解决贫困难题

局、台各挂扶责任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出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建立了动态管理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册,并实行电脑管理。制定了帮扶每一户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培训转移等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间。经局、台领导多次研究,提出采取“总体推进、一户一法”的思路开展工作,积极谋划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我们专门聘请专家,为宝樟村民举办了农技知识培训班,定期对宝樟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电工、厨师、计算机等技术培训,力求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同时,通过发放农技资料、光碟等方式开展自助培训,不断提高在家务农的贫困农户种养技术能力。据统计,一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52人次,输出劳动力12人。

二是加强对种、养技术指导和管理,我们引进适宜当地的良种良法(主要有良种青梅、青竹和良种猪、鸡鸭等)进行推广,不断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贫困农户收入逐步增长。

三是推进危房改造工程。扶持动员在册贫困户进行泥砖房改造,今年投资10000多元对4户贫困户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确保宝樟村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

四是确保饮水安全。据调查,宝樟村由于地处山区,地下水质良好,村民多挖井取水饮用,今年有3户因为摇井损坏无法正常饮水,我们分别资助500元帮助其重挖摇井,确保饮上安全水。

五是落实医疗和社会保障。动员所有在册贫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宝樟村__年参保率达到100%,使全体村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对残疾人、孤儿、五保户、军烈属等实行政府救助原则,已将4名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低保对象范畴,保障其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一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手段帮助贫困户学习技术、发展经济、减轻生活压力,共有21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其中,16户人均收入达到2501元-3000元,4户达到3001元-3500元,1户达到3500元以上。

(三)落实资金,着力帮扶集体事业

据调查,宝樟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收入只有900元/年(含承包款),村的公共事业建设比较滞后。为解决这个突出问题,我们采取实施具体可行的“造血”帮扶项目,稳步推进帮扶工作。

一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动员村民在春耕秋种的季节集体出力对灌溉渠道进行全面清淤,解决农田失灌问题。我们还积极向上级申报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和提高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切实改善宝樟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建设“造血”项目。通过建立种植基地,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已投入资金3万元扶持村委会建立种植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改善办公教学条件。投入1万多元对村委会办公楼前的泥土地面进行了硬化,切实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筹措5万多元元对宝樟村小学的门窗、教室等进行了整修,还配备了学校图书室,浇灌水泥球场,解决了宝樟村小学100多名师生期盼已久的心愿,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四是修建村入口水泥路。为解决宝樟村入口至学校的土路崎岖问题,投入20多万元对该路段进行硬化,该项目已开工建设,月底前将全面完成。目前,镇到村公路实现了硬底化,自然村通机耕路。五是各项公共事业齐头并进。全村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据统计,一年来,我们对宝樟村集体事业的投入近30万元,不但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也大大改善了该村村容村貌。

(四)统筹兼顾,着力协助党建工作

根据^v^揭阳市委组织部《关于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切实做好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在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基层党建,以扶贫带动党建,以党建促进扶贫,切实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做好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成立了党建帮扶小组,选派了优秀的驻村干部。党建帮扶小组和驻村干部紧紧围绕农村党组织实现“五好”目标。

二是积极配合船埔镇委镇政府培养村的后备干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

三是及时了解村情民意和社会动态,排查和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营造了安定和谐环境。

四是加强村址建设,投资1万多元帮助村委会对村址门前进行水泥硬底化、购买办公用具等,改善村干部办公条件。增设宣传栏,协助村委加强党务、村务公开,促进组织生活阵地建设。完善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自治行为。目前,宝樟村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健全,村组织活动阵地实现“五有”,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如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办法还不够多;

二是贫困家庭成员的素质较低,加强农技知识培训不够有力;

三是宝樟村的地处偏僻山陵,改善生产条件困难较大,措施不够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局、台负总责,深入宝樟村调研,定期研究解决“双到”工作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局、台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驻(每季度至少要到定点帮扶村一次),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扶贫和党建工作帮扶小组要做到每周下村一次以上,每月参加一次村党支部生活会,每季度与定点帮扶村共同研究一次扶贫开发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时,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巩固村集体经济。拟于明年投入资金4万元,落实种植基地项目,使该村集体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三是加大脱贫力度。利用山区优势,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增加收入;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贫困户家庭成员的素质,确保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力争做到转移一户、脱贫一户。

四是要抓好督促检查。局、台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到__年,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报告 第3篇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扶贫报告 第4篇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绿色产业扶贫汇报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v^>工作总结-绿色产业扶贫汇报

20xx年,本公司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着力抓好经营管理,在抓品牌创专利,提升效益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扶持茶农增产增收。本公司通过与当地农户建设合作关系,实施技术服务、收购保障、组织示范三大体系,带动了周边4760户农民种植茶叶,促进4750多户茶农增产增收。目前,我公司已和433户农建立合同关系(建立其它合作方式的有4317户)。一年来,我们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一、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建立扶贫保障基础

我们认为要做好产业扶贫工作,首先是要做大做强产品吕牌,建立强大的产业示范基地,才能真正确保产业扶贫的工作长久实施,增加农户信心,提高农户热情。20xx年,我公司通过三个方面来提升公司利润,扩大产业基地。

一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产品利润空间。目前,我公司的包装盒茶“御茗香”、“心眉红茶”、“红心铁观音”、“明前香芽”茶等七项申请专利已被国家知识^v^受理,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是进一步扩大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增加优质原材料。完善了在大北山高寒地带兴办茶叶示范基地3660亩,新建了大洋、良田等20xx多亩示范基地。在公司产品热销,茶叶基地创收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下,本地农户种茶、产茶的热情高涨,20xx年农村共增种茶叶8300亩,增产茶鲜叶2125吨。

二、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北山区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有关工作,依托基地,积累的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经验,引导茶农走科学种茶致富道路。

一是科学选种,因地制宜。我们邀请省、市专家到公司和周边考察,对周边各个镇村的山地土质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地理环境、气候、水源等各方面情况,针对实际环境情况选择最适茶叶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给群众种植茶、管理茶叶,实现茶叶增产供提了科学保障。

二是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公司派出多名技术人员经常到镇到村去作技术指导。从茶叶的栽植、施肥到产品采收全过程,每个产区均有1名技术员作指导服务,农户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及时得到帮助解决。

三是依托基地给茶农举办技术培训班。全年共培训人员20xx人次。我公司通过实施技术服务,给合作茶农提供了茶叶的技术保障,确保茶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茶农增产多产优质茶叶的良好效果。

三、保障产品收购,建立合作营销模式。

我们共与5个镇8个村476户种茶农户建立合同购销关系。在茶叶原材料收购的价格的制定上,公司作出大幅度的让利,给农户提供了最大的保障系数。我们制订的收购保价,充分考虑市场行情,根据农户的产品的交通、品质等情况,给予区别对待。

对于高山种植产品,因其交通不便,投入成本高,产品质量好,我们用高于市场价收购。近几年来,公司与农户约定的合同收购价不断上调。同时,年底公司还综合考虑农户的销售量和公司利润的情况,给高产大户一定的奖励,给个别农户提供了肥料补助。此外,针对其它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我们在同样提供咨询技术服务的同时,在茶叶原料高产季节,为防止农户自制茶叶不及时造成鲜叶老化和变质,我们同样按照市场行情给予收购。

四、提供种植资金,增强农户种植信心

为充分调动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农户信心。我公司针对一些种植面积较大和新加合作农户,提供了预支种植资金的帮扶服务。农户在与公司签订定价合同时,如果自己存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足的情况,可向公司申请预支一部份资金作为购买茶种和肥料的费用。通过预支资金的帮扶,调动了农户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信心。

一年来,通过我公司对茶叶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京溪园镇粗坑等村、五经富大洋等村、南山镇归善等村共37户贫困户摆脱了困境,帮扶效益比较明显。参与合作的农户平增收276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公司建立的有机茶叶示范基地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幅射区域内的群从出现了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该项目实施成功,使大部分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发展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思想基本上从“要我发展”转变到了“我要发展”的观念上来。

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茶叶加工、对外销售生意人,催生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是种植技术的转变。通过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增长了科学种植的知识。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当地农村多年来单一传统种养模式,特色经济作用的种植得到了发展。

产业扶贫报告 第5篇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 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 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 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 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 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 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 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 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 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20000元 。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 、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 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 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 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 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 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 ,有的农村^v^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 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 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 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 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 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 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20__年,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 (万)占了全市的;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 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 246户、910口人。20__年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 、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 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 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 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 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 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 ,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 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 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 ”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 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合集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 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 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__年秋到20__年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 候适应,20__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 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 ,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 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 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 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 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二)评议是手段。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 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农户大 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 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 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 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 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 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产业扶贫报告 第6篇

按照省直机关工委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局三支部就宁都县黄石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访谈调研。

一、基本情况

黄石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西南部,共有15个行政村,154个村小组,镇总人口约10700余户,劳动力约21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7700余人,计2494户。

黄石镇面积平方公里,丘陵面积50000余亩,耕地面积19000余亩,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亩。农作物中以水稻、花生、红薯、脐橙、桑蚕为主,是“宁都黄鸡”的发源地。矿产以萤石矿、高岭土资源为主。梅、琴两江交汇形成贡江。镇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多以劳务输出为主,目前,镇外出打工人数约18000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85%。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时间紧凑,适逢新春佳节,难以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联系,依托《黄石镇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和《黄石镇产业发展规划图》等资料,在认真研读基础上,多采取与村民沟通交流为主,其它官方资料和素材难以搜集,信息碎片化居多,难以形成客观的结论。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着力发展以蔬菜、脐橙、油茶,烟叶为主导的种植业,以牛、羊、三黄鸡为主导的养殖业。

2、突出特色,常抓不懈,实施就业扶贫。着力实现贫困户劳动力优质就业、稳定就业。

3、坚持规划,精心打造,实施旅游扶贫。着力打造“古色、绿色、江色”乡村一日游,带动贫困户参与。

四、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但与村民的交流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环节:

1、扶贫配套方案缺位。“古色、绿色、江色”的乡村一日游旅项目。受交通制约较大,目前乡村公路狭窄,春节日期间多次、多点、多路段发生堵车。

此外,与旅游配套产业滞后,目前缺乏与餐饮业(如农家乐)、种植业(果蔬采摘)对接和互动。

2、方案后续跟进缺位。如发展养殖业,政府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但缺乏有效组织,补助发放农户,大多都没有用到养殖业上,改做它用,补助资金效用没有体现。

此外,如烟草种植,需要的资金、技术等配套,还有产品的后期初加工、销 售等,如果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3、劳动力成关键问题。黄石镇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大多以劳务输出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与儿童留守,成为扶贫产业实施关键。老人思想保守,新技术等接受慢,劳动能力日益丧失,产业实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五、建议

1、统筹城乡治理。

一是要依托城镇,扶贫项目应对接城镇需求、城镇市场,依托城市助力乡村脱贫;

二是要加强城镇治理,缓冲对农村的压力和冲击,尤其是拖欠工资,工伤医疗保障等领域。从现状来看,乡村资源单项流动明显,社会的`财富、知识、人才很少流向农村,更多的是从农村获取资源,如土地。但社会不良的触角,诸如政府拖欠工程款项,信仰危机导致的价值观混乱,总是最后落脚于农村贫困家庭,在社会缺乏救济手段的今天,种种悲剧往往最后是以农村贫困人口返贫,或者加重贫困为收场。

2、精准扶贫和产业引导需要政府更多作为:

一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是防止循环致贫的根本,老人忙于农活,监护能力受到影响,疏于监管,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社保等。与城市一样,农村老龄化矛盾逐步显现,体弱多病,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

三是产业引导是根本。产业引导需要政府的主导,尤其是在人才培育、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产业规模、产业的差位等方面,单纯的政府补助、零敲碎打难成气候。

3、深化调研也是精准扶贫的助力。党员干部对家乡感情深厚,而且不少党员干部的亲朋好友依然留守乡村,开展调研,寻求脱贫对策,帮助乡村脱贫,或者有机会为家乡做点事情,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动力,也是他们的荣幸。但适逢新春佳节,时间紧凑,素材多以见闻等碎片化的为多,难免影响实效。

产业扶贫报告 第7篇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秦巴片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县委主要领导要求,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扶贫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乡镇(场),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万亩。20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与20xx年相比增长;财政总收入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与20xx年相比分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与20xx年相比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xx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xx年相比增长。

郧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有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因病致贫的有18476户,占贫困户的;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郧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xx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户,到户资金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万亩,人平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万亩,其他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6、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帮扶工程”,每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同时建立了县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四到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近三年帮扶资金达1800余万元,仅省^v^就向大柳乡帮扶400万元用于发展烟叶产业。加大行业扶贫力量整合力度,统筹水利、移民、发改、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积极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3亿元用于贫困村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在项目实施的乡村张榜公布,对资金拨付实行报帐制,对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审计制,按时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展和效益情况进行验收检查,确保了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扶贫培训,通过雨露计划转移培训4000余人,转移就业率达96%,举办科普讲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0场2万人次。同时,选派老区乡镇分管扶贫的干部到内蒙古等地学习,并对11个儿童减贫试点村村干部进行了规划编制培训,大幅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水平。

7、坚持规划引领扶贫,片区攻坚扎实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新机遇,切实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及时成立了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科学编制了秦巴山片区(郧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保等六大类228个项目,总投资395亿元;精心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确定核桃、蔬菜、乡村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分三年实施,总投资亿元,每年投资6000万元;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共有112个,总投入达亿元,其中中央投入亿元。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其中两家企业已投产经营;支持产业发展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已落实5515万元,扶贫重点县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设指标,今年已落实42公里。

三、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

尽管前阶段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整体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有万贫困人口。经综合分析,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灾害频发。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极易出现返贫,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据统计,全县每年因灾返贫的达13770户。仅今年5月份连续两次灾害,造成大柳、青山、杨溪、谭家湾等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农业损失严重,受灾人口万人左右,尤其给生活在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因灾返贫人口多达2万余人。

产业扶贫报告 第8篇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 有心无力 。

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思路和建议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 雨露计划 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产业扶贫报告 第9篇

全市“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动员会议召开后,我乡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全乡精准扶贫工作,下面将我乡前期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在精准识别后制定了精确规划,市扶贫工作队与乡挂点干部逐户上门采集帮扶对象基本信息,并充分摸清了贫困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需要帮扶的项目计划,制定并落实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计划;

(二)乡里多次召集了各村书记、主任就下一步产业发展召开了座谈会,就各村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与当前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走出各村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的含金量释放出来,做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二、产业扶贫下一步具体措施

下一步我乡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各村的优势和资源,挖掘产业特色,做到“一村一法”“一户一策”:

(一)以井冈山融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XX为契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争取20xx年在xx新种大棚蔬菜100亩,新种生态蔬菜400亩,通过高效农业的发展来带动xx村、观上村等周边村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依托我乡招商帮扶企业xx菌草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我乡XX村、XX村和XX村三个村,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种植,实行贫困户统一种植和分户种植相结合,把这三个村的36户红卡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并要求专业合作社与所有入股的贫困户签订《贫困户入股协议书》,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除现金入股外,还可以以土地做价入股,享受相关同等收益,所有入股协议书的签订一律通过公证处公证,从法律上确保了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两保障”,即本金的保值和利润的保障,这就彻底解决了所有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的收益达到股本金的10%以上,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xx村、xx村和xx村利用自身资源条件,着手发展“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山里养鸡”的立体养殖基地,目前已有专人牵头,并与农户签好了土地租赁协议,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把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基地建成后,可使两个村的所有贫困户通过养殖就地脱贫,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xx村、xx村具有种植油茶的悠久历史,为提高油茶产量,重点依托每户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着力抓好油茶低改,提高茶油生产质量和茶油品质及出油率,让茶农增收致富。

(五)xx村计划把村里14户红卡户和部分蓝卡户全部吸收进来,利用山场计划种植30亩猕猴桃,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报告 第10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安排,为切实做好我县工业扶贫专项工作,通过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和延伸产业链,逐步扩大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现将我县工业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度目标

20__年,按照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明确以产业扶持为主,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技改升级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产量,增加群众就业和务工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入驻绿色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引进深加工企业和生产方式,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帮助本地农(牧)民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务工等途径增收致富。

一是将通过工业产业扶持和政策帮扶,通过扶持企业技改、整合和升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新引进入园企业2家,建成投产企业4家,进一步促进园区和企业发展;

二是落实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乳业、宇妥等9户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其他企业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

三是年内园区和企业新增本地就业人数100余人,其中贫困人数占企业务工人员的5%以上;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贫困人员增收120元/年。

二、工作进展情况

(二)鼓励全县工业企业吸纳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由于地理位置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上半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开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1人。牦牛乳业将在本月招收临时性季节用工150人。

(三)20__年5月中旬,中电投光伏电站正式运营,按照国家发改等部门给予光伏扶贫的相关文件要求、相关的扶贫方案,将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人口按每年每人次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标准给与补贴。

三、存在问题

(一)由于县地理位置特殊,加上企业生产主要为当地牦牛乳、肉产品,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季节性很强,导致上半年扶贫工作开展较为缓慢。

(二)我县企业均为中小微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再加上我县发展时间较短,财政力量薄弱,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帮助、支持极为有限,致使我县企业发展缓慢。

四、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强村企合作,针对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牧户,鼓励企业对其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以技术指导,带动贫困牧户的养殖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村企挂钩帮扶,支持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扩大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农牧民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为贫困农牧户劳动力提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岗位;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村级经营收入。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吸纳本地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强村集体对农牧户增收的服务和带动功能。

产业扶贫报告 第11篇

根据《^v^__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v^__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我局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要求,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将包扶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周密筹划,扎实推进。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熊继宏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熊继宏、赵桂平、张安均、周子荣、马传礼五人扶贫工作队。工作队负责组织、协调、实施、督办本单位驻村扶贫各项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联系村领导师利龙、吴立新多次到村入户认亲,多次看望帮扶对象,结对、制定方案、指导扶贫工作。

二、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成效

一是研究制定精准扶贫工作6年工作规划和。9月23日,由县领导吴立新带领局工作队,在镇党委政府、村两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该村组农户调查了解村情民意,与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开展多次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共商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6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是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根据该村贫困户名单,结合我局干部职工实际情况,确立了由局机关20名干部职工与该村62户257贫困人口建立结对帮扶,并建立完善了结对帮扶档案。

三、20__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驻村帮扶工作,到20__年该村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贫困对象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五送、五帮活动,使贫困村整体达到五通、五有目标。

(二)帮扶方式。建立健全局机关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局机关每名干部帮扶3-5户贫困户,全面开展帮扶活动,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局机关将组织驻村工作队,及时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动态信息和村民的个人信息,做到精准定位扶贫。

(三)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建农村基层组织、帮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是:

1、帮扶单位包村任务:

一是制定贫困村6年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

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村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培植产业大户。重点协助抓好全村土地流转130亩规划,帮致富带头人种植玄参、桔梗、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增加农户收入。

产业扶贫报告 第12篇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培训会召开后,我办组织专人到精准扶贫工作点贺家乡花石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和打算采取的帮扶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贺家乡花石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0人,扶贫人口36户、146人,全村共有水田553亩,山地3300亩,水塘30口,水利浇灌渠道4000米,连村水泥公路4000米。村里主要产业是水稻、西瓜、香瓜种植,其他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村共有两台变压器,20xx年实行电改后,实现了户户通电。水塘30口,已水泥硬化8口。电视信号均到户,但未通广播,没有村卫生室。全村适龄儿童均已入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不优,严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村里种植水稻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效益不佳,靠种植水稻脱不了贫,而且村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在种水稻之余,村民种了10多年的西瓜、香瓜效益也每况愈下。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还有5个村民小组没有通水泥路,除了“一事一议”解决几万元外,其余下差70多万元。有800米水渠年久失修,需资金20万元。在未硬化的十多口山塘之中,有三口山塘急需进行防渗防漏维修,需资金12万元。

3、劳动力素质不高,需下大气力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无论是发展农业产业,还是进行劳务输出,都需进行系统的劳动技能培训,而这一工程却是十分浩繁复杂的,真正要脱贫致富这一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三、扶贫打算

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进行深入的了解后,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对该村进行系统的帮扶,我办作为后盾单位之一,决心顷心尽力,服从工作队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切实发挥我办应有的作用,并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根据工作队的统一安排,我办将按结对帮扶的办法,帮助3-5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2、千方百计为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献计出力,每年为该村筹措部分建设资金,争取三年内使该村道路和水利设施状况有根本的改观。

3、引进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每年在该村扶持10户以上农户作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引进美国黑提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实行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包产品销售三结合的模式,为当地通过产业致富提供可靠的保证。

产业扶贫报告 第13篇

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篇1: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刘官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刘官镇产业化扶贫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刘官镇近年来产业化扶贫内容以种植、养殖为主。我镇素有盘县“蜜桔之乡”美誉的红岩,现已发展蜜桔种植4000多亩,年产蜜桔600多吨。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核桃、红梨的种植,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种植核桃 多亩,红梨多亩,覆盖个村寨户,惠及农民近人。我镇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镇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 个。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果,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

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特种养殖有新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镇以松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至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处。二是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了红岩蜜桔种植基地,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镇中心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三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全镇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镇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资金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近年以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巨额支农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加大“跑市进县”力度,尽全力为镇产业化扶贫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发展规模养殖场11个,建设生猪(火腿)加工厂1个。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镇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果蔬、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蔬菜 万亩,金果林面积 万亩,近年发展生猪 万头,出栏 万头。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镇已发展百万元以上农产品企业1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产业扶贫报告 第14篇

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XX年1月以来,我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主动联合市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配合县市区党委、政府,推动扶贫攻坚战役。

现将我县果茶产业扶贫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截止XX年底,全县果业总面积万亩,其中柑橘面积万亩,脐橙面积万亩;水果总产量万吨,其中脐橙 万吨。建成了四个万亩标准化脐橙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了贡江、梅江两江流域10万亩脐橙产业带。茶叶总面积9820亩,年产干茶430吨。

1、制定了《县贫困村XX-2020年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对象范围,将贫困村中有发展产业意愿且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明确了目标任务,计划开发果业扶贫基地3万亩。规划落实到了具体的乡(镇)、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建设一批以脐橙、大盒柿为主的产业扶贫基地。细化了工作措施。提出了“统一思想,广泛动员”、“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帮扶机制”、“统一山地流转,落实山地经营权”、“确保开发质量,建设生态果园”、“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推广与创新”等六项举措。

2、开展了入户调查

据入户调查初步统计,我县有果茶产业发展意愿的扶贫户约6000户,计划发展脐橙、大盒柿、茶叶、杨梅、葡萄等果茶产业种植3-5万亩。

3、开展了技术培训

开展了两期县级培训班和50余期乡(镇)级培训班,培训果农及有意向发展脐橙产业的农户3000余人次。

4、制定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

一是在推进赣南脐橙产业转型升级中,优先扶持贫困户土地流转、开发种植。二是对在册贫困户实行供应无病毒柑橘苗木。三是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柑橘项目的实施,优先支持从事脐橙种植的贫困户开展标准果园建设。四是对从事脐橙产业的贫困家庭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并加强脐橙种植、防病、防虫等技术指导。五是从事果业产业开发的贫困户按照有关办法专项申请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柑橘整地按每亩300元、改善基地道路按每公里2万元给予补助,架设供电线路按每公里2万元给予补助,建50立方蓄水池每个补助5000元。六是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脐橙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到果园务工计酬,保障贫困户收入。安排一定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对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效显著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进行帖息扶持,带动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七是整合财政惠农信贷通、农行扶贫贷、产业贴息金、扶贫互助金,优先支持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果大户、种果能人,优先支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优先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的果业“走出去”项目。

5、打造示范基地,建立产业扶贫典型样板

为全力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XX年在贡江镇红峰村、禾丰镇黄村等地建设扶贫示范基地。基地建设按照统一山地流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苗木供应、统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分户经营模式,重点安排贫困户开发种植。为确保示范基地扶贫效果,县、镇、村三级加大扶持力度。

1、柑橘黄龙病防控形势还 __。

2、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3、部分老果园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4、柑橘苗木供应能力不足。

1、科学规划,提高建园水平。对新建产业扶贫基地,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合理规划作业小区,坚持“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立体开发。

2、继续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

3、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确保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深化市场营销,提高果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保障果农增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 __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英山被列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的有利机遇,在产业扶贫上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延长链条、扶智扶技、很抓落实。20XX年共投入资金1847。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21万元,自筹资金1200万元,共扶持产业项目99个,使全县贫困村面貌大变,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扶贫为主,以旅游产业扶贫和打工经济扶贫为辅的“一机两翼”的扶贫格局。圆满完成了全年 __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如下:

(一)构建产业开发模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我县已经形成了以茶为主,桑、药、栗多元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今年我们继续巩固扶贫成果,一个模式抓到头,一张蓝图画到底,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6万亩。其中,新建和改造茶园3万亩,新发展桑、药、栗等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全县特色基地达到60。8万亩,人均1。5亩。其中茶叶面积19。83万亩,系列产值过1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蚕桑面积7。5万亩,药材面积20。5万亩,板栗面积14。22万亩。

在产业结构上,我们主攻茶叶产业,建成了4个万亩“茶叶走廊”,5个重点茶叶乡镇、10个千亩茶叶小区、100个茶叶重点专业村和219个百亩茶园基地,种茶农户7。8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87。8%。每年新建苗圃150余亩,扦插茶苗4000万株以上,茶叶基地规模以5000亩至10000亩的速度扩张,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良种茶园和茶苗繁育基地。同时蚕桑、药材和板栗三园建设也突飞猛进,今年药材行情看涨,石镇、草盘、金铺、杨柳、雷店等8个乡镇,162个村都大兴药园,种植户新增1万户,面积1。5万亩。全县茯苓种植达500万窖,总面积达11000余亩,总产潮苓3000万斤,亩平收入4050元。种植苍术6000亩。陶河乡以推进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推广茯苓、苍术、天麻、桔梗GAP高产种植科技项目,茯苓品牌已经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品种。孔家坊乡是全县的蚕桑大乡,今年2600户种桑养蚕,带动周边3个乡镇新发展桑园3000亩。特色产业规模扩张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效。县域经济仅有量的扩张远远不够,必须向质效的提高转变。我们锁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一下牵住了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绿色食品、纺织丝绸和建筑建材五大新型产业集群。今年我们为志顺、绿屏、绿羽等一大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积极申报,争取扶贫贷款额度2。55亿元,申请扶贫贴息额300多万元。我们的大力扶持,使全县10多家民营茶叶公司、30多家骨干茶场和 20多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的加工设备提档升级,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春茶生产中,名优茶占据85%的比重,年销售收入家家过千万元,其中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过6000万元。有2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认证,取得QS标志,有3个企业通过了ISO9001-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3个企业品牌通过了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有3个企业品牌通过了有机茶产品认证。有2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有1个企业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名优茶加工企业”。雪屏牌、志顺牌、团黄牌、野山香牌英山云雾茶荣获第二届华中茶叶博览会产品金奖,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荣获“湖北十大名茶”。“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快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县户平年特色产业收入由过去的3000元上升到5000元,农民64。6%的收入取自特色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也同步增长到3668元,比上年增加312元,增长9。3%。茶、桑、药、栗四大产业多元互补,壮大了经济实力,使广大群众快速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报告 第15篇

我县的社会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市扶贫办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各阶层力量积极参与帮助贫困村的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筹集社会扶贫资金831万元,其中部门绑捆资金318万元,汶川地震捐资513万元(捐资中的400万捐赠给地震受灾区,另外113万元用于我县受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完成特困村公路建设7条45公里,新建囤水田353亩,新建维修水利设施1300处,维修校舍1处,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7期,培训950人(次)。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推动此项工作。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贫困地区地势偏僻,交通闭塞,房屋结构落后,因此,损失较为为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帮扶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播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众的同情;二是广泛及时宣传在抗震救灾中帮扶贫困群众的先进事迹,用先进典型来感召群众参与;三是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单位将参与社会扶贫作为加强对内部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部门定期分批安排职工到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并将帮扶成效与工作业绩挂钩。

二、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为切实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建设。自2__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以两办的名义联合下文,要求加强社会扶贫工作,并实行扶持政策一定五年不变。县委还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特困村制度,明确了每个县级领导和部门所联系的贫困村具体的帮扶内容,特别在今年抗震及灾后重建期间,每个领导与部门多次深入联系村,帮助研究制定具体的救灾措施,协调解决重建所需的物资,确保全县没发生一起因地震造成的纠纷。

三、加强督促,公开公示

今年社会扶贫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极少数单位和个人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社会扶贫筹资主要来源于县直部门和街、镇、乡单位、职工及工商企业,居民捐资较少,筹资渠道不宽;三是社会扶贫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扶贫面有限。

产业扶贫报告 第16篇

稳坪镇产业扶贫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安排,现我就稳坪镇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一)贫困现状

稳坪镇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204户22330人,农村人口4886户19402人,贫困人口1012户3544人,有9个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5个、二类贫困村1个、三类贫困村3个,贫困发生率。

(二)经济社会发展

上半年,全镇完成地方生产总值590万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5525万元,增长3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012万元,增长10%;贷款余额4102万元,增长9%;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元,增长15%;森林覆盖率达60%。

二、产业发展概况

2017以来,我镇以“三变”促“三金”推动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组织生产,在全镇范围内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精品水果1800亩、花椒1200亩;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移栽油茶6477亩;通过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发展红心肉柚800亩;管护花椒万亩,补植补造花椒4000亩,使我镇产业总面积达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产业的目标,下一步,我镇将持续规划种植花椒万亩,努力建成黔东北花椒重镇。

三、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一)金庄花椒产业示范园,“三变”惠农“三金”增收。

德江县稳坪镇金庄村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54户1351人,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80人,贫困发生率,属于国家级三类贫困村。位于镇东面8公里,北与桶井相邻,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田亩,土亩,人均耕地不足亩,村内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旱地达500亩,村办完小1所。

2014年,我镇按照“建设现代农旅一体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以“大户+基地+农户”(大户出资发展并且管护,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发展,在后期有偿在园区务工,见成效后参与分红)的模式,在我镇金庄村种植花椒1308亩,其中涉及农户306户982人,其中贫困户86户396人。

2014年参与种植花椒农户累计获得工资性收入18万余元;2015年在园区参与务工的群众工资性收入达26万余元;2016年在园区参与务工的群众工资性收入达30万余元;2016年万进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及金庄利民花椒专业合作社累计为务工群众发放工资35万余元。

2017年,是我镇金庄村花椒产业园首个投产年,2017年至今,已累计为群众发放工资90余万元,现花椒正在有序采摘中,园区每日务工群众达200人。据金庄村支部书记张月利介绍,今年园区花椒单株均产5斤,保底价5元每斤,平均每亩产出3750元。而今年稳坪镇金庄村花椒产业园区投产面积1300亩,产值480余万元,也就是说,当年以土地入股的农户将分红240余万元。

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摇身变成了股民,金庄村产业发展让“三变”改革彻底落了根,生了芽,让群众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二)铁坑社区,从蔬菜起步,到村集体经济年入百万。德江县稳坪镇铁坑社区有18个村民小组,共887户3490人,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全村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00人,贫困发生率,属于国家级三类贫困村。

2012年,铁坑村支两委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专技人员入股,参与指导蔬菜生产、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租用土地匹配生产,拉开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序幕。

产业扶贫报告 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在云南召开的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推动我市社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办于10月13日至19日,由办公室分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县(市、区)扶贫办人员共9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到阆中、南部、西充、仪陇、营山和嘉陵等7个县(市、区)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南部、西充、仪陇、营山、蓬安五个县,代管阆中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2.11万,其中农业人口591.05万,非农业人口151.06万。南充是典型的革命老区、丘陵旱区、贫困大区。9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20_年底全市重点贫困村中还有年收入78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5万多人,786-1067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近20万人。

南充的社会扶贫工作基本上与政府在农村开展开发式扶贫同步进行,随着扶贫开发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任务,社会扶贫又有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任务要求和参与主体,社会扶贫成为了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我市始终坚持把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间,先后有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部、商务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到我市农村开展定点扶贫,先后有近20个省级部门、120多个市级部门和9县(市、区)的近1000个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有浙江省的17个省级部门及杭州、湖州、温州、金华4个市对我市6个县(市、区)开展的对口帮扶,先后有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慈善组织在我市开展的秦巴世行项目、CDD外资扶贫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从1995年以来,先后接受社会扶贫捐赠的资金就达47181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12854万元,省级部门定点扶贫资金12950万元,1997年以来接受浙江省对口帮扶资金21377万元;共实施帮扶项目1672个,其中,建人饮工程21595处,希望工程199所、24.8万平方米,建村卫生站76所、6.4万平方米,建乡村公路1487公里,建扶贫新村299个,实施产业扶贫发展种植业10.6万亩、发展养殖业项目83个,实施安身工程2624间、21940平方米、受益特困户2184户。社会扶贫成为了我市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明确思路,把社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市仍有270万贫困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人口密集的资源性贫困、十年九旱的灾害性贫困、人文素质差的观念性贫困、产业不优的结构性贫困、政策难配套的机制性贫困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南充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市,财政穷市,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问题比较多,脱贫难度比较大的革命老区、腹心旱区。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发展难与全市几百万贫困农民如影随形。为了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安排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持我市重点贫困县的基础上,于1996年又安排浙江省对口帮扶南充,对于南充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差,观念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贫困地区来说,能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定点帮扶,特别是能与浙江联姻,能够得到浙江的扶持,那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为我们的扶贫攻坚,决战贫困增添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动力。当时,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要带领全市人民“承帮扶而奋起,树志气而图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市27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变贫困面貌。为迅速对接浙江的对口帮扶工作,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县(市、区)及时组建了常设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职责,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为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与浙江共同协商确定了“领导重视、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对口帮扶原则。多年来双方一直遵从这一原则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

1997年以来,随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扶贫越来越广泛,帮扶力度越来越大,帮扶双方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对口帮扶工作思路。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一体两翼”战略和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根据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我市广大农村的客观实际,我市提出了“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扶贫工作思路。浙江省提出了“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帮扶思路,社会扶贫工作围绕这一重点和思路逐步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为我市构建和谐南充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突出重点,把解决群众“六难”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内容。1997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乡村的落后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由于我市地处干旱走廊,又是革命老区,农业比重大,特别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政府实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些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1年初,全市9个县(市、区)中还有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57万人,有168个场镇1586个旱山村135万人饮用水困难、近1500个贫困村不通公路。一些重点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率较高。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利用浙江捐赠的对口帮扶资金及社会扶贫资金与各类扶贫资金配套使用,实施了以下5大社会扶贫工程,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

一是实施基础扶贫,解决群众饮水难和行路难。利用帮扶资金5368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卫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饮水工程21595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使6个县(市、区)的102万多人直接受益。

利用帮扶资金6203万元,修建乡村公路1487公里,受益村达629个,改善了这些贫困乡村的运输难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实施产业扶贫,解决群众增收难。利用帮扶资金3681多万元,在一些贫困乡村集中成片地实施了大棚蔬菜、银杏、薄荷、梨枣、冰糖柚、雷竹、水蜜桃、优质葡萄等种植业项目104个,10.6万亩,实施水产、良种兔、山羊、生猪养殖等养殖业项目83个。西充县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利用社会扶贫资金和帮扶项目先后建成了五村连片的产业基地,基地大量吸纳当地农民务工,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增收难,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实施新村扶贫,解决贫困村发展难。利用帮扶资金4435万元建扶贫新村299个,实施“三建五改”受益农户达13.4万人。特别是新阶段以来,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浙江加大了新村扶贫力度。在浙江帮助援建的扶贫新村中,我们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利用帮扶资金在扶贫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园、建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扶贫工程3.8万户,改善了帮扶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营山县清水乡顶子村地处幸福水库淹没区,贫困问题相当突出。过去老百姓上访现象非常严重,曾发生过村上几十人到县委静坐,要求解决吃饭问题。该村在浙江省东阳市和四川省委办公厅的多年帮扶下,集中各类扶贫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重点发展了蚕桑、水产,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400多元增加到去年底的3700多元。全村1100多人,380多户,基本上实现了社社通石板路,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98%的农户新修了楼房,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宽裕了,社会扶贫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仪陇县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全面推进帮扶新村建设的基础上,与城乡一体化试点联动,进一步提升了帮扶工作内涵。新政镇龙神垭村在国家工商联的帮扶下,投资近700万元,打造成以中心城镇为轴心,按照集镇社区标准拓展集镇规模,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四是实施教育扶贫,解决群众上学难。利用帮扶资金6050万元, 为6个县(市、区)新建、改建希望小学199所、248120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115595人。特别是2006年6月,正当我市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肆虐的时候,中国银行浙江分行的领导冒着酷暑炎热,不顾几千里的长途奔波,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地带着纯净水、方便面翻山越岭到距公路10多公里外的营山县贫困山区凉风乡古佛村规划和捐资25万元建设村小学。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感动得当地干部群众热泪盈眶。浙江省协作办主任姚少平与仪陇县马鞍镇特困学生邓友平结成帮扶,帮助解决其学习期间一切学习费用。温州在南部挂职的干部陈进达、周晓东集资救助近50名辍学。有的县还用帮扶资金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奖学基金,帮助了10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2006年,浙江省对口办、钱江晚报、农夫山泉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浙江省朝阳“1+1”助学活动,有298名贫困学生得到了结对帮扶。

五是实施卫生扶贫,解决群众就医难。利用帮扶资金2370万元,新建、改建乡村卫生院共76所、总建筑面积达63610平方米,受益人口达584185人。浙江省政府援建的西充多扶之江中心卫生院、仪陇马鞍之江卫生院和浙江省民宗委援建的阆中博树卫生院,金华市援建的营山县清源乡、清水乡、大庙乡、太蓬乡、盐井乡等卫生院,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就医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商务部帮助仪陇县改造县人民医院及4所乡镇、村卫生院,捐赠显微镜、心电监护仪、脑电图仪等先进医疗器械,使仪陇30万困难群众摆脱了就医难,为提高仪陇整体医疗水平,保护老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三)干部交流,把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对口帮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浙江人的先进理念和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口帮扶的相识相知,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通过互访、考察,浙江人那种城市建设大手笔、工业园区大规模、交通建设大网络、农村经济大繁荣、结构调整大市场、发展思路大手笔、软硬环境大优化,小商品大市场,以及思想冲破牢笼,不争论求发展;资金不论多少,人人争当老板;商品不在大小,务求做精做强;产权形式多样,重视管理创新等先进经验都在南充的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促进了南充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杭州、金华等市帮扶代表团数十次来访,温州、湖州等市也派出23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挂职指导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全新的经济理念和执着的创业精神。还派出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仪陇县指导养殖业、派出教师2名到嘉陵区支教。为我市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浙江湖州市派出的干部吴建华在仪陇县任县长助理的两年期间,主抓产业发展,面对仪陇的现状,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白天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扑下身子搞调研,晚上整理资料,梳理思路,埋头挑灯夜战。在吴建华的建议下,仪陇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长毛兔产业作为县域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并由他亲自负责主抓该项工作。吴建华利用自己掌握的湖州市发展长毛兔产业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组建了仪陇县兔业发展协会,率先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产、供、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迅速把长毛兔产业带入了良性发展轨道。长毛兔产业已成为仪陇的支柱产业,为群众增收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南部县从2001年以来,我省定点扶贫的四川大学、省农行、省农办先后派出5名干部到该县任科技副县长。

我市也先后选派中青年干部267名到浙江挂职学习、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才干,不少同志学习归来后,在新的岗位挑起了重担,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对口帮扶为我市干部的培养、人才的造就、观念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劳务输出,把转移培训农民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对口帮扶实践,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给钱给物向智力扶持转变。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浙江加大了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扶持力度,我们先后利用3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5期27130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11341人。特别是浙江省金华市2003年6月帮助我市营山县一次性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0人以上。营山县从贫困乡镇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送到浙江省金华市,由金华市对口办联系培训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培训,金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参加培训班开学典礼,培训结束由培训学校及金华市对口办负责联系了用工企业。2006年杭州市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援建了培训用教室,为我市农民工到杭州企业务工做了许多牵线搭桥的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利用帮扶资金组织全市9县(市、区)对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30期,培训人数近3万人次。

(五)搭建平台,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与交流。为改变南充产业支撑弱、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缺乏活力的现状,我们始终坚持帮扶与合作并举,以南充的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浙江企业家来南充投资兴业,谋求发展。为了支持浙江企业在南充发展,南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土地、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市委书记刘宏建指出,“在支持企业发展上,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精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形成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的政务环境。”浙江省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坚持在帮扶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深化帮扶,多次组织浙江企业代表到南充实地考察,为南充产业发展牵线搭桥;一些浙江企业把南充作为抢滩西部的“桥头堡”,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广泛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双赢”效果。十年来,已有150多家浙江企业落户南充,投资总额35亿多元,到位资金18.5亿元,纳税累计98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7300余个。德力西集团、人本集团和李子园牛奶有限公司、浙江华立集团、浙江中裕纺织、温州金泰纺织、浙江物产集团、义乌小商品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南充生根开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嘉陵区引进浙江德力西集团投资兴建光彩大市场,发挥了商业排头兵的作用。通过经贸合作,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南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创新机制,实现帮扶资源的有效整合。把社会扶贫工作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把帮扶项目、帮扶资金与各类扶贫和农业项目、资金做到整体规划、整合使用,提高了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帮扶力度。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凡是在扶贫新村实施浙江对口帮扶项目,必须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集中资金办大事,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项目实施上,一律采取“先办事、后给钱,验收合格再结算”的管理办法,确保帮扶项目规范管理,运行有序,见到实效。二是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群众力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我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全过程中,发挥了群众在对口帮扶中的主体作用。

(七)强化管理,注重提高社会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查,严把立项关。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部门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浙江帮扶市和定点扶贫的单位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各县(市、区)经常组织人员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严禁随意缩小投资规模,严禁擅自修改项目计划,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建设质量、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按期完成。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形象工程和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帮扶资金,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项目单位摊派资金,搭配物资。严格实行帮扶项目根据资金、根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制度。每次拨款都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扶贫办根据检查情况审定后拨付。同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确保匹配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每一个项目工程都实行工程预决算管理,要求每个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根据工程需要,及时筹足匹配资金,保证按时到位。

三、主要经验

(一)必须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认识到位。浙江对口帮扶南充的工作之所以持续十年长盛不衰,其工作越来越实、帮扶领域越来越宽、帮扶效果越来越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认识到位。从1996年到现在,浙江的三任省委书记都亲临南充视察,并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4年5月,浙江省委书记亲临南充视察,并就对口帮扶工作作出三点指示:“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两省都要组织相关市、县和部门,到对方衔接,具体商议和落实帮扶项目,要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总的方针要坚持‘党委重视、政府组织、企业运作、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对口帮扶的思路要更宽,渠道要更多”。在对口帮扶工作搞了8年之后,习对南充的视察和讲话把这项工作又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南充市委、市政府把浙江对口帮扶我市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每年把对口帮扶工作与扶贫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及市委、市政府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历届领导都把浙江的帮扶当成加快南充发展的历史机遇,当成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一种极大关怀和支持。南充市委领导对浙江省对口帮扶工作表示“我们将倍加珍惜浙江对口帮扶南充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辜负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以优异的成绩向真情帮助、热情支持南充发展的浙江各级领导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必须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常抓不懈。有机构、有人抓,是搞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必要条件。浙江省及各对口帮扶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对口帮扶办公室,他们是一届接着一届干,年复一年,坚持十年如一日,真正把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意送到了南充人民的手中,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南充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坚持常抓不懈,坚持有领导分管,有部门主抓。特别是营山县和仪陇县从1996年以来一直由扶贫办主抓,各部门配合,工作连贯不断线,工作人员对工作情况熟悉,业务熟悉,资料齐全,抓得实在。我市营山县人民政府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东西部协作工作先进单位,成为我省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对口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南部县扶贫办主任谭必武谈到,要搞好社会扶贫工作,必须做到“三勤”、“三有”、“三到位”,即要勤跑、勤联络、勤汇报,要有人做事、有经费办事、有物资条件配套,必须认识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

(三)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对口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仪陇县在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用帮扶资金或其它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群众必须筹资投劳相配套。他们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成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已管理,让农民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必须突出产业承接转移,注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南充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问题是产业培育滞后,产业培育是促进南充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道。通过产业发展来增强政府实力,来提供就业岗位,来增加百姓收入是最好的途径,也是能使对口帮扶长期坚持下去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坚持社会扶贫注重资金帮扶逐步向产业帮扶转移,加大经济技术项目合作力度,构筑经济洼地,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收到了事半功倍速和双赢的效果。温州德力西集团与南部泵业集团公司结亲,凭借德力西集团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加上南充的广阔市场,双方都偿到了合作的甜头。西充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南充市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陇哈哥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浙江人到南充兴办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地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快速发展。原南充印染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浙江企业家购买后,在南充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现在是经营红红火火,订单源源不断。

(五)必须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把对口帮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浙江帮扶资金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够把这有限的资金变成脱贫致富的无穷动力,真正让贫困群众在帮中见情,在扶中受益,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搞好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好对口帮扶项目,必须创新机制,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共建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以扶贫新村为载体,将浙江对口帮扶资金、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十年来,浙江共捐赠我市帮扶资金近1.6亿元,而我们组织发动群众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却干出了5亿多元的扶贫项目及工程,在南充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树起了浙江对口帮扶的不朽丰碑。对口帮扶工作既合党心,也合民意,是实践“”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消除农村贫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重要现实途径。

四、问题、建议及下步工作思路

(一)社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多年来的社会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自身贫困多,发挥贫困农民主体作用不够。我市一些地方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因而向浙江省及上级定点扶贫单位争取帮助支持非常积极,中、省部门和浙江省参与帮扶的单位也非常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但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一味地等待、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扶持,没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动地等待帮扶。

二是接受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多,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不够。一些县、乡、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帮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捐赠的资金,多数单位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选项、管理好发放的资金等,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没有充分整合资源,集中资金办大事,甚至有的捐赠资金被县、乡、村挪着它用。

三是社会扶贫成果多,加大宣传力度不够。几十年的社会扶贫成果在南充大地上树起了座座丰碑,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南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可是我们接受帮扶地区的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对外界的帮扶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因而对许多鲜活的帮扶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扶贫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注重了感情的联络沟通,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立。社会扶贫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所以受扶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特别注重感情的联络和沟通,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特别是受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容易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

(二)对社会扶贫工作的建议及下步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是今后及很长一段时间内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与政府扶贫的互补作用,对社会扶贫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大力弘扬。

一是要高度认识社会扶贫力量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社会扶贫的伟大事业中去,把社会扶贫事业再向前推进一步。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扶贫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确立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社会扶贫的宣传,鼓励社会各界增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扶贫、支持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是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促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对口帮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外地先进理念和做法引进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部对口扶贫都应注重干部的相互交流,注重人才的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思想观念。

五是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特别注重产业帮扶和产业的承接转移,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对接发达地区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产业扶贫报告 篇4

新增农机动力300千瓦,新建人工饲草基地18400亩,新建益农信息社8个,新建农业产业基地0.35万亩,新建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新建农业初加工设施15座,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6个(次、件),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134户,新招聘特聘农技员3人,新建或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个,年出栏牲畜6.96万头。

二、项目完成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统计核实数据及因地制宜、认真研判,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各乡(镇)(预脱贫村)产业扶贫规划,完成了《2018年37个预脱贫村产业扶贫规划》的编制、审核工作。其中:

1、各牧区乡(镇)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已完成牲畜棚圈选户,巷道圈、集体牧场选址工作(已完成35%);

2、新增农机动力100千瓦已购置到位,(已完成33.3%);

3、 新建益农信息社8个,已完成益农信息社选点工作(已完成20%);

4、新建人工饲草基地1.3万余亩(其中:曲登乡已完成8000亩、禾尼乡完成5000亩、其他乡镇在建设中)(已完成70%);

5、新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0.35万亩(已完成100%);

6、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新建农业初加工设施15座(园区里),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30% );

7、 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3个(次、件)(已完成33% );

8、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君坝乡藏香猪示范基地1个、甲洼镇农科所1个)(已完成100% );

9、 新培育科技示范户134户,已培育72户(已完成54%);新招特聘农技员3人已招聘到位(已完成100%);

10、新建或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个,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20%);年出栏牲畜6.96万头,目前只有少量出栏(1000余头),(完成1.55%);

11、完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8个(县雪玉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师大心连农副产品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藏寨牧民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县君合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县意翁彭措农副产品销售农牧专业合作社、县彭桑措林育苗专业合作社、县高城绿洲林木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祥兴林木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扶贫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今年针对37个摘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7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100万元/村);、援建资金2310万元已整合到位;行业扶贫资金也陆续启动助推我县产业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龙头加工企业数量少、整体实力弱,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落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牧民商品意识淡溥,观念陈旧,封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牧民“惜杀、惜售”思想严重。二是中藏药材种植推进缓慢,因为药材种植生长周期长,见效缓慢,老百姓不愿意种,目前多属于流转土地给企业种植。三是虫草主产区,牧业乡多涉及虫草采挖管理,牧业方面的项目受虫草采挖工作影响推进也比较缓慢,待虫草采挖完后,加大推进力度。四是我县贫困村多面广,而农技人员太少,存在一人负责多个村的问题,帮扶难度较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对我们的农牧民群众进行感恩教育,彻底解放思想。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同时抛弃惜杀、惜售等宗教习惯,解决牲畜出栏产品变商品的问题。二是要狠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培育。要紧紧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同时,要培育一批知名的“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网上销售。提高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三是要狠抓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以科技为支撑、技术扶贫为手段、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种养技术,继续强化5个“县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和42名(省级1名、县乡镇41名)专业技术人员对132个贫困村的技术帮扶和巡回服务,为产业扶贫工作保驾护航。四是要狠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大力支持全产业链打造。推进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加快贫困乡镇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更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提高产业促农增收能力,更好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报告 篇5

4号文件规定对每年新增中药材基地面积每亩补助100元的激励政策,这为xx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具体做法

近几年来,xx县围绕“药旅联动”战略,已形成药材旅游主导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扶贫格局。尤其是去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后,全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中药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中药商业贸易额达到5亿元,中药总产值达30亿元,占全县GDP的30%,中药产业成为xx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现有9.7万户群众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占总户数的31%,贫困群众从中年获益年人平增收500元,20xx年全县新增中药材面积3.0万亩,新增千亩连片药材示范基地16个,新发展3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村56个,其中蕲艾、夏枯草二个品种由李时珍医药向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中药材GAP认证,为xx中药材品种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确立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区域布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发展50万亩中药材的目标,我们在贫困山区、库区、沿江、沿湖、沿河带重点发展6个万亩药材带示范带动提高规模区域药材基地建设,确定了蕲艾、夏枯草、栀子、金银花、厚朴等五大主导品种,重点发展100个1000亩连片药材基地和200个3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村,实行规模化、规范化、公司化、市场化种植,每年新增中药材面积3万亩以上,到20xx年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沿蕲河万亩蕲艾示范带,沿蕲太线万亩夏枯草示范带,沿长江管窑、彭思万亩栀子示范带,沿大别山旅游路万亩金银花示范带,沿花园水库万亩厚朴示范带。带动发展管窑、彭思、横车等三镇一品10万亩栀子基地,发展沿蕲河蕲州、八里、赤东、漕河、刘河等乡镇10万亩蕲艾基地,每年发展5万亩中稻套种夏枯草基地,发展狮子、向桥、大同、檀林等乡镇300米海拔区域10万亩厚朴基地,发展大别山旅游公路沿线株林、刘河、青石等乡镇5万亩金银花基地,漕河镇环鹞鹰岩水库和环黄厂水库2万亩的金银花基地,大同镇环大同水库1万亩金银花基地,巩固发展狮子镇、檀林镇2万亩金银花基地。

产业扶贫报告 篇6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xx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产业扶贫报告 篇7

一、上半年工业产业扶贫主要成效

(一)工业产业扶贫项目推进有力。开年以来,我局继续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进力度,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1-6月,全县在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共8个(洪鑫菌业、智农农业、川申农特、唯鸿生物、翊瑞农产品、茗崛茶叶、七佛茶叶、鼎源茶叶),项目竣工投产后,本年将带动瓦砾乡上河村、姚渡镇柳田村、房石镇金桥村等7个乡镇12个贫困村512户贫困户,预计户均增收800元左右,带动成效明显。

(二)企业培育带动就业成效显著。我局切实落实创业创新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县域中小微企业培育,提升中小微企业就业带动力。1-6月,新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户(20xx年年报调整进规企业,鼎源茶叶和农乡食品),新增小微工业企业6户,超市下达季度目标2户,完成全年进度8户的75%。,全县新增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41人,超市下达季度目标21人,完成全年进度240人的58.7%;

(三)工业产业扶贫资金监管有序。一是督促翊瑞公司做好20xx年工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目前已按照项目实际进度拨付资金33万元。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20xx年工业产业扶贫资金,目前已获得省级工业发展资金320万元,下一步将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按期竣工达效,为完成全年工业产业扶贫目标作出贡献。

(四)农特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宽。1-6月,我县组织12家企业先后参加了西安食品饮料推介会、川货新春大拜年北京站、秦巴山区年货节等活动,通过展销与对接、线上与线下、省内与省外、扶贫与流通的联动方式,搭建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主渠道,活动期间现场销售额达300余万元,签订订单500余万元,间接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二、上半年工业产业扶贫主要措施

(一)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附加值,带动增加农民增收。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集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为一体,实行千企千村扶贫帮村挂联、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农头企业等机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入产业发展链条。

(二)开拓农特产品销售市场,卖掉卖俏农产品。鼓励企业参加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西博会、广交会、女儿节、秦巴年货节等专业性或综合性重点展会和行业推介会。积极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品牌。

(三)推行以企带村,促进就业增收。一是以企带村吸纳就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以企带村原料收购成本补贴,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签订产销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二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纳就业。从20xx年开始,利用木鱼食品产业园、孔溪小企业创业园、青溪石材产业园等就业平台,通过鼓励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解决贫困地区就业人口,对新招工企业20%的就业岗位定向招收贫困群众。三是县经信、扶贫、人社等部门紧密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用工缺口和贫困群众就业意愿,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

(四)切实解决企业问题,支持激励企业发展。年前组织人员对全县拟在春节期间加班生产的企业进行了摸排统计,并协调水务、电力、天然气等公司在春节期间做好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有效确保了虹禾晶、唯鸿食品、山客山珍等企业在春节期间的正常生产。引导重点用工企业,利用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时机,加大企业用工需求方面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开展自主招聘、参加全县组织的用工现场招聘会等方式,有效中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半年我县工业产业扶贫取得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带动力明显不足;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缺乏,个别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三是产业品牌不强,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存在较多制约因素,比如:地方工资收入水平低、就业技能技术欠缺、产业发展基础不均衡等。

四、下半年工业产业扶贫工作部署

下半年,我局将继续按照省、市、县的工作部署,把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落实责任,夯实基础,努力为全市工业产业扶贫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一)继续实施一批工业扶贫项目。进一步完善工业扶贫项目机制,强化项目协调服务,积极招纳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工业项目;推动食用菌、茶叶、黑木耳、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木鱼农产品及山珍食品加工园二期道路及绿化建设项目,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开工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加大翊瑞农产品二期、川申农特产品加工异地搬迁等项目建设力度,力争8月竣工投产。

(二)继续强化工业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能力。重点抓好以庄子产业园为核心的园区建设,为园区承载产业搭好平台,利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契机,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引力度,把园区建成为促进就业、脱贫致富、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下半年,力争3个成都产业转移项目实质落地开工;全县累计新增解决建卡贫困户就业240人。

(三)继续加大涉农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品原材料生产区延伸。工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以食用菌、茶叶、黑木耳、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继续加强涉农小微企业升规培育,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同时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指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软实力。下半年,力争新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户;新增小微工业企业5户。

(四)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为企业搭建展销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川货全国行等展会,同时对参展参会企业给予专项补助,鼓励扶持企业走出去,扩大青川造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探索,开展网上营销,促进企业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五)着力企业驻村帮扶定点扶贫。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鼓励企业给予结对帮扶的贫困村适当的经济扶持、实物扶持,用实际行动来充分发挥结对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引导全体员工与贫困户结对子、献爱心、捐款捐物;积极引导结对帮扶企业充分吸收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让贫困户就地、就近增加现金收入。

产业扶贫报告 篇8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xx山北坡高寒二阴山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全县辖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万人。据调查统计,20xx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4333户9123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2.5%,其中沿xx山北坡的47个贫困村和沿北部荒漠戈壁滩的8个移民村共55个村13449户5795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3.5%,是该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片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冷凉、灾害多发,群体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种养品种单一、粗放经营为主,在村庄面貌、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区域平衡和抓住抓重的原则,采取得力有效的举措,尽快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让该片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xx当前面临的政治任务,也是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现实和片区实际,各种扶贫措施都必不可少,但要大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

xx县xx山浅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面积广,有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多为黑壤灰钙土,周边草场较为宽阔。在这种气候、土地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油料、青稞、大麦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散养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在解决群众生活温饱过程中曾长期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资不断涨价,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传统种养业效益逐年降低,导致山区与川区群众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得以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能多”。这种冷凉气候、大面积旱地,对于传统产业是制约因素、劣势条件,但对于新兴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草畜产业来讲,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为适地中药材、小杂粮和饲草虽然也受霜冻、干旱的影响,但相对于油料、大麦等作物,所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早晚霜冻几乎不受影响。游牧散养效益低下,但若将游牧与种草养畜、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草场、大面积种植牧草的优势,养殖效益会明显提升。双孢菇等食用菌最适宜冷凉气候,在沿山地区大量建设食用菌大棚,与高温的南方错季生产,质优价好,效益可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从xx沿山的实际出发,发展这些新品种、新产业,不仅能将气候、土地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且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且价格不菲,利用沿山广阔的耕地资源,只要持续扩大这些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扭转与川区的差距就会指日可待。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群众实践和前景展望

摆在我们面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如果不突破常规,转变观念和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双联”行动进行大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村群众的思想变了,观念新了,他们对那山那地的认识深化了,“再不能等靠要指望老产业了,要找新的出路增加收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将不利条件变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山区的发展才有出路,山区的群众才能致富”干群思想的禁锢开始打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高涨起来。今年,南丰乡马营、胡庄、铁城等村部分群众,试验种植板蓝根、黄芪、防风、当归等中药材13个品种4600多亩,预计亩均收入将突破1000元,其中,马营村村民赵世祥种植当归、黄芪、防风等240亩,总收入34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铁城村村民刘文昌种植防风15亩,总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伟种植防风8亩、黄芪2亩,总收入21400元,亩均超过2000元。新天镇周陆村在村南“十种九丢”的河滩地上种植“张杂谷3号”旱地谷子1030亩,今年长势良好,村里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已收割订单卖出,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该镇上姚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细算啤酒大麦与旱地谷子的效益差距,今年拿出一半的耕地2100多亩种植谷子,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群众信赖党支部的决策,近期又建成蔬菜大棚82座,上姚“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上述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益的做法,为贫困片区开拓了一条见效快、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路子,应该大力推广。在种草养畜、规(baogao.)模养殖方面,铁城村修建养殖小区2个,建成高标准暖棚218间,养羊1200多只,其中,村支部书记刘兴志种植白燕麦34亩,将收获的71吨干草全部用来饲养216只绵羊,今年出栏92只,总收入10万多元。六坝镇五坝村利用大量的制种玉米、萝卜等废料,动员群众投资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暖棚猪舍36幢360间,引进品种猪210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育肥肉猪200多头,实现收入142万元。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传统产业,提升养殖效益,典型作用发挥的好。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原来人们认为沿山地区无啥文章可做,但下面的这几个典型,突破了常规,为贫困片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洪水镇上柴村村民张崇峰投资140多万元,搭建占地面积16亩的立体双孢菇大棚9座(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0多万元。顺化乡土城村、丰乐乡卧马山村、新天镇吕庄村、南古镇左卫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沿山冷凉旱地,分别建起半地穴式食用菌大棚216座、50座、80座、120座,六月进料,八月出菇,棚均收入1万多元,大部分都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盈利的目标。群众丰富的实践内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使我们对xx山浅山区扶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扶贫产业作为核心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扎实工作,贫困片区一定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扶贫报告 篇9

按省、市调研通知要求,我将县金融扶贫“产业贷”等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融扶贫“产业贷”情况

县被省办确定为金融扶贫“产业贷”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汇报并就县级400万元风险补偿金进行了研究安排。扶贫办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3月下旬,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赴扶贫办专题学习金融扶贫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产业贷”,实地参观了产业贷项目区,带回了大量资料,对“产业贷”工作开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省级、县级风险补偿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等待省《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同时筛选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文件出台后迅速开展工作做准备。

二、20××年减贫人口落实和20××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

1、20××年度减贫人口已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县有减贫人员台账,乡村有减贫人员登记册;减贫户帮扶手册体现了帮扶和增收情况。

2、20××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20××年项目实施计划正在收集编制,因此减贫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和帮扶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专项扶贫项目、行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正在进行。

三、20××年、20××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落实情况

1、20××年项目已审批正在实施,已报账556.5万元,20××年资金项目编制工作已启动,完成收集各村上报计划。

2、集中力量解决1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问题情况:14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情况20××年度已完成,正在实施当中。14个重点村共在20××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1万元。

四、滞留扶贫资金整理情况

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快财政扶贫资金安排和拨付使用的通知》,我县成立了专门组织,并迅速行动。对20××年以前资金由政府收回,统筹安排,重新用于我县扶贫工作;对20××年的滞留资金303.465万元,调整了项目,截至目前已发放112.825万元,还有190.6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20××年共有资金1621万元,已报账556.532万元,还有1064.468万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产业扶贫报告 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安排,为切实做好我县工业扶贫专项工作,通过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和延伸产业链,逐步扩大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现将我县工业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度目标

20xx年,按照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明确以产业扶持为主,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技改升级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产量,增加群众就业和务工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入驻绿色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引进深加工企业和生产方式,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帮助本地农(牧)民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务工等途径增收致富。一是将通过工业产业扶持和政策帮扶,通过扶持企业技改、整合和升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新引进入园企业2家,建成投产企业4家,进一步促进园区和企业发展;二是落实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乳业、宇妥等9户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其他企业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三是年内园区和企业新增本地就业人数100余人,其中贫困人数占企业务工人员的5%以上;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贫困人员增收120元/年。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推动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建设。2家企业已开始进行园区新厂建设;园区污水处理管网扩容项目已在本月开始建设。

(二)鼓励全县工业企业吸纳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由于地理位置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上半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开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1人。牦牛乳业将在本月招收临时性季节用工150人。

(三)20xx年5月中旬,中电投光伏电站正式运营,按照国家发改等部门给予光伏扶贫的相关文件要求、相关的扶贫方案,将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人口按每年每人次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标准给与补贴。

三、存在问题

(一)由于县地理位置特殊,加上企业生产主要为当地牦牛乳、肉产品,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季节性很强,导致上半年扶贫工作开展较为缓慢。

(二)我县企业均为中小微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再加上我县发展时间较短,财政力量薄弱,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帮助、支持极为有限,致使我县企业发展缓慢。

四、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强村企合作,针对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牧户,鼓励企业对其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以技术指导,带动贫困牧户的养殖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村企挂钩帮扶,支持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扩大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农牧民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为贫困农牧户劳动力提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岗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村级经营收入。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吸纳本地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强村集体对农牧户增收的服务和带动功能。

产业扶贫报告 篇11

xxxx年,县扶贫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一个推进(整村推进)、两个开发(产业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三个深化(小额贴息贷款、互助资金试点和社会扶贫济困)”的扶贫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年度工作任务,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力度,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圆满实现了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了全县“十一五”扶贫工作规划任务。全年工作亮点纷呈:一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多。省、市、县加大了支持力度,在扶贫资金投入上较往年有很大突破,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xxx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xx个,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二是工作认可度高。xxxx年,我县分别获全省、全市扶贫系统先进县称号,获全省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先进县称号,县扶贫办获县发展油茶先进单位称号等。三是工作创新力度大。注重调研总结,全年开展各种调研活动x次,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在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在互助资金试点单元选择上,首次尝试在贫困户参与较多、有产业支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雨露计划”培训探索“校企联合”模式,定人定向开展引导性培训;社会扶贫上逐步建立“村企联姻”办法,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带动贫困村发展。四是目标任务完成好。采取项目支持、产业支撑、信贷扶持、大户结对、技能培训等方式,大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年终贫困监测预测,今年我县xxxxx人脱贫任务能够全部完成。全年分别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xxxx人、贫困生资助xxx人,实用技术培训xxxxx人次,超额完成省下达的xxxx人、xxx人、xxxxx人次的任务。

一、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为准确掌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超前谋划“十二五”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多次通过现场督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强督查调研。全办人员先后深入到 xxxx年度和xxxx年度实施的整村推进村,督促去年实施未完工的整村推进项目加快进度,抓紧实施完成。同时,摸清今年实施的整村推进村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制定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座谈调研。为了解我县扶贫龙头企业生产发展情况和扶贫措施落实情况,掌握扶贫龙头企业的所盼所愿,我们于三月中旬召开了全县xx家扶贫龙头企业(基地)负责人座谈会,传达学习全省扶贫龙头企业会议精神,落实扶贫义务,交流帮扶经验,提出工作建议。三是配合县人大开展专题调研。x月底,县人大农工委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们积极配合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到xx、xx、xx、xx等乡镇,实地察看了近年来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工程、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及茶叶、油茶、苗木花卉、畜禽养殖等农业扶贫开发生产基地,深入“雨露计划”培训学校,走访农户,召开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及贫困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走访和调研,县人大充分肯定了我县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认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效果。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产业扶贫初具规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并就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六点指导意见,我们正在创造条件逐一加以落实。

二、稳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

为确保我县今年整村推进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我们一是认真谋划,精心编制确定今年整村推进重点村名单和实施方案,按照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薄弱的村优先、第一轮整村推进未实施的村优先、xx区村优先“三个优先”原则,筛选出xx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村作为今年实施的整村推进村。同时,精心编制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村情民意,本着突出“产业开发项目、突出贫困群众增收效益明显的项目、突出影响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坚持和完善县领导联系和县直单位帮扶整村推进村制度,落实行业扶贫责任。二是精心实施,项目计划经省扶贫部门批准后,我们立即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对全年扶贫开发任务特别是项目工作进行了分解落实,对项目前期的招投标,中期的资金报帐、质量把关,后期的监督检查和后续维护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布置。三是抓好督查,全办人员各人分工联系几个乡镇,与所在乡镇的扶贫工作绩效挂钩,全年对各乡镇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督查了四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确保包括项目工程在内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通过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xx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大为改善,社会事业有较大进步,文明乡风逐步形成,全部达到“x+x”标准。全年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xxxx万元,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xxx.x公里,新建桥梁x座,配套涵摆xxx处,解决了x.x万群众的行路难和运输难问题;投入xxx万元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x.x万群众的饮用水问题;新修和加固塘坝、小II型水库xx处,解决了xx.x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三、深化“雨露计划”培训工作。

今年,按照上级扶贫部门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了“雨露计划”培训有关工作,一是整合培训基地,我县原有县级定点培训基地x家,由于各自投入不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今年,我们根据形势需要和上级要求,整合调整了培训基地,根据申请、竞争和省办考核的程序,筛选确定了x家规模相对较大、办学水平相对较高培训基地,并升格为省级“雨露计划”定点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培训质量有较大提高,得到了广大学员和用工企业的一致好评。二是开展校企联合引导性培训,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企业用工很多,但县内富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江浙等外地就业,造成县内用工缺口较大。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创新模式,力求改变用工与就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打造参训学员“本地培训、县内就业”模式,为培训基地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让在培训学校结业的学员就地输送到本县企业实习和就业,另一方面又让培训基地为企业招收的工人做岗前培训,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培训就业模式,既解决了基地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又为贫困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到家庭,一举两得。三是扩大中长期培训,为确保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学员技能,今年我们调整了培训方式,扩大了中长期培训范围,压缩了短期培训工种。今年的培训期限全部为三个月以上,电脑等专业都是半年以上。四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今年我们把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雨露计划”的重点内容,大力推广这种短平快的技能培训方式,根据山区、库区、xx区的产业特点,开展特色专业实用技术培训,要求每个乡镇和整村推进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x次,并把xx、河棚等西南山区作为实用技术培训的重点乡镇,聘请专家深入乡村,大力开展油茶、茶叶、板栗、食用菌等培训,帮助农民增收。五是深入做好“雨露计划”其它项目。做深做细碧桂园免费培训项目,全年己有xx多人参加了培训;按每人每年xxx元标准,给全县xxx位在册贫困家庭学生发放了教育资助金,资金总额达xx万元。

四、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坚持在册贫困户“首扶制度”,进一步强化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的贫困瞄准,全面放开承贷机构,方便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贷款发展生产,增收脱贫。全年共有xxx户贫困户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安排到户贴息资金xx.x万元,金融部门投入到户贴息贷款xxxx 万元,有力支持了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争取省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xx万元,支持夏星食品、帅旺米业等xx家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做大做强,同时与龙头企业(基地)签订帮扶协议,明确规定帮扶贫任务。投入xx万元扶持舒丰蔬菜协会、青松棉花协会、春秋乡养殖协会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发展规模,提高带动力。今年我们根据几年来的试点经验,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了进一步创新,首次尝试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开展试点,经过与财政部门多次协商论证,最终确定投入xxx万元,选择了xx家产业项目对路、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根据自愿申请,投入xxx万元在今年实施的xx个整村推进村中开展试点,并投入xx万元对运行良好的以往试点单元进行资金追加。截止目前,全县共有xxxx多户获得了互助资金支持,当年实现增收xxx万元。与此同时,今年,我们加大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安排xxx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油茶基地和茶叶基地建设,安排xx万元对优质农产品创牌、认证进行以奖代补。

五、切实做好社会扶贫工作。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皖发[xxxx]xx号文件和县委、县政府舒发[xxxx]xx号实施意见精神,一是完善了各级各部门扶贫责任。下发了《舒城县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根据各行业部门的职能特点,科学分解扶贫目标责任,把扶贫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单位评先评优的依据。对扶贫龙头企业(基地)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探索建立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建立爱心人士和特困群众档案库,使双方通过扶贫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对接,实现“帮扶”与“受助”的有机统一。三是抓好汇报和争取工作,争取省直、市直定点帮扶贫单位对我县更大的支持。今年以来,己争取到“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基层卫生院医疗设备配套资金xxx.xx万元,省直帮扶单位已落实帮扶资金xx万元和xx万元的扶贫物资,x海关己为我县捐赠价值xx万元的衣服和运动鞋。国家开发银行x省分行继续为我县捐赠了xx万元贫困助学金,己分发到贫困学生手中,另外,省分行还捐助了x万元扶贫送温暖资金。安利集团捐赠的xx万元贫困助学金开展的大学生资助活动,我们摸底出了xx位今年升学的农村贫困大学生,正在完善相关手续送省工商局和安利集团审批,争取在xxxx年初发放到位。

六、努力夯实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涉农资金监督检查。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首先认真进行自查,对近年来全县和各乡镇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及时纠偏纠错,实事求是地拟写自评报告。由于工作扎实,我们顺利通过了省和市的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并获得了省有关部门的表彰。二是及时充实更新了贫困监测管理系统和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把xxxx年全县在册贫困户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相关信息充实到管理系统,更新了网站版面,进一步促进了工作,做到了公开透明、依法办事。三是加强了扶贫宣传,开展了“我看整村推进五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全县各级各届踊跃投稿,我们正以《舒城扶贫开发》简报形式予以刊发。对质量好的作品,我们将向上级刊物报送。另外,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专题片己完成前期筹备工作,正在与电视台等有关联系做好下一步制作工作。四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紧紧抓住融入“一圈一带”和x经济圈的发展契机,高度关注上级政策走向,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努力寻求我县扶贫资金增量。上半年,我们认真谋划了x个“需省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总资金达x亿元。五是精心编制了下一个五年整村推进规划。对省安排我县的xxx个村数整村推进计划按贫困人口分成情况进行了分解,向各乡镇下发了文件,要求结合乡村实际和充分尊重民意,以三个优先为标准,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筛选上报未来五年整村推进村名单和规划,我们在各乡镇自报的基础上,进行了汇总整理,于x月底编制上报了xxxx-xxxx年整村推进工程规划。

七、统筹做好县内中心工作

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办人员积极争取,合力招商,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合同投资实现x.x亿元,实际到位x.x亿元,是县下达任务的xx.x倍。二是积极参与全县计划生育突击工作,根据县政府安排,我办抽调专人参加突击小组,帮助所联系的xx镇做好计划生育“两查两补四到位”突击工作,并获得了县政府通报表彰。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大局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和廉洁奉公意识,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扶贫开发本职工作。安排x万元帮助春秋村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室,结对帮扶x位贫困党员。积极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每位党员结对帮扶一名贫困职工,并每人捐赠xxx元。四是积极参与争创文明县城。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克服单位人员少、事情多的困难,全办人员轮流排班每天到所在路段抓文明创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以身作则,争当文明县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以上是xxxx年以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简要回顾,在新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很多。一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xx%以上的较快增长,但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保持在xx%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挑战。另外,在农村内部,由于收入来源不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农村也会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二是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总体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根据统计监测,我县平均贫困发生率为x.xx%,有的乡镇仅为x%,而有的乡镇则高达xx%以上。xx区的大多乡镇和村的扶贫工作重心己逐步转移到增加收入上。但深山区和一线库区的群众生存环境较差,扶贫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三是农村人口总体素质提高,但贫困群众观念陈旧,赶超能力不强。贫困人口集中的山、库、边、远地区,病残户多,无劳力户多,小农意识、守旧意识根深蒂固,对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难以接受,缺乏专业技能,造血功能不健全,自身发展的能力很弱,生产致富门路狭窄,扶贫、脱贫难度很大,是扶贫开发工作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xxxx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新时期、新起点谋划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一年,在总结今年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是认真谋划明年工作。

xxxx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方针,按照“一个推进(整村推进)、两个开发(产业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三个深化(深化小额贷款、互助资金试点和社会扶贫工作)”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围绕“实施xx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实现‘x+x’目标,实现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xxxx人,完成减少贫困人口xxxxx人的脱贫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xx%以上”的目标,通过主攻县域山区和万佛湖沿湖库区两个重点区域,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互助资金和社会扶贫五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和工作落实力度,着力构建行业扶贫、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为全县“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开好头。

——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上级扶贫规划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国家层面整村推进规划。

——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督促各地完成好今年的扶贫项目。按照《舒城县xxxx-xxxx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规划》,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各项工作。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积极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试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工作。

——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继续评审县级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完善落实好扶贫义务。开展评选“十佳扶贫之星企业”活动。放开承货机构,方便贫困户贷款。继续选择整村推进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互助资金试点。

——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继续搞好省直部门和市直帮扶单位定点扶贫联络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县直帮扶单位激励机制和考评办法,完善结对扶贫措施。多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村企联姻”扶贫工作。

——加大基础工作建设力度。做好贫困监测,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开展征文活动,制作扶贫工作专题片,加强扶贫宣传。组织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产业扶贫报告 篇12

20xx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和两个省管开发区,有57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贫困村304个,规划老区村433个,总人口100.3万人。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年)》提出:到20xx年,要实现和完成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要把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xx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面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扶贫产业目标,全面了解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实施情况,探索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集中扶持,加快发展,县扶贫办、县中药材生产办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县中药材重点生产基地,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交易市场,与基层农民、企业及市县领导广泛座谈交流,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依据发展成效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

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素有医圣故里、教授名县、王府胜地、养生之都之美称,自然地理独特,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享有“大别山天然药库”美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已形成一条龙,有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具有人文资源的品牌优势。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李时珍品牌和《本草纲目》品牌是全国独有品牌;xx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药材集散地,医药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载誉九州,明清时期更为繁胜,素有“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xx境内能生长的663种并有1万多种方剂。全县现有中药材存量面积达21万亩,种植品种达36个,其中丹参、蕲艾、百合等三个品种成为湖北省道地药材GAP示范基地,紫苏、百合、薏米、芡实、白扁豆、薏仁米、葛根、桔梗、菊花、山药、栀子、甜叶菊等药食两用品种都陆续得以开发,在全省处于地位。

二是具有药材种植的自然条件。xx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形复杂多样,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北东高山峻岭、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湖泊棋布,海拔高度落差1232米,且xx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气温16.8度,特别是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0.5%,具有适宜中药材生产(光照、温度、水分、大气等)条件要求,具有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的条件。

三是具有药材生产的雄厚基础。xx境内的中药资源丰富,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注册资本达4000万元。全县有中药加工企业6家,固定资产达15亿元,其中李时珍医药集团是医药行业生产全国百强和全省十强企业,是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李时珍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紫苏油、紫苏胶囊等系统产品处于全国水平,“本草纲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可转化中药材加工能力达10万吨;有医药流通企业3家,年中医药交易额达10亿元。

四是具有专业市场的营销网络。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是以蕲州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迁建扩建为核心,以现代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主题的贸易物流平台,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设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医药和健康产品交易区、医疗器械交易区、仓储物流区、会展区、产品研发综合服务区、药商配套生活居住区和百草药种植园等8个功能区,药材日吞吐量100多吨,日交易额60余万元,为湖北打造中医药产业强省和xx实现“药旅联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五是具有政策拉动的发展强势。xx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建设项目被明确列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湖北省产业发展规划》中。近几年来,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高扬李时珍旗帜,实施药旅联动战略,确立了“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的发展定位,融合发展大医药、大旅游产业,发挥两大朝阳产业合力效应,构建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加工业、医药物流业、医疗健康养生业的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大别山药源基地,将中药材发展上升至战略决策高度来抓,蕲政发

产业扶贫报告 篇13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主席带队,深入到11个乡镇、选择22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10个,20xx年计划出列村10个)、220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命根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650.12万元,发放小额信贷1.06亿元,扶持2.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4.7万亩,辐射带动7000户、1.88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102户,占46.4%,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118户,占53.6%。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1.4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2.8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112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000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180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4000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000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70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800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740万元,集中解决了3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522万元,对31个贫困村、128个台区,193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036万元,对7个乡镇、54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220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108户,占比不到50%。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22个贫困村、220户中只有6个村、33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90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4.2%;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52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11个乡镇、22个贫困村、220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11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23个,22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17个,220户贫困户近70%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220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000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183万元,而实际只兑付126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22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29%,最高达64%,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平均占比50%,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14%,最高达27%,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平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22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36%,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21户、79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44户、xx5人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28%;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38%。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xx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三)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远安县“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选择确定几家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通过建立贫困户与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各种资源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让广大贫困户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对于集中安置贫困户和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的分散贫困户,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经营得分红等方式,真正实现如期脱贫、长期脱贫。

(四)进一步完善奖扶机制,放大政策裂变效应。建议县委、县政府对产业奖扶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在产业奖扶项目和标准确定上,对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适当提高奖扶标准,实行重奖激励,对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项目果断拿掉,集中力量培植骨干支柱产业;在政策操作上,改一味货币化注入为奖钱与给物相结合;在产业奖扶兑现上,改变过去验收后一次性拨付资金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预拨资金,以解决贫困户产前投入问题;在奖扶内容构成上,兼顾考虑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比如对养殖项目要设定前置条件,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产业验收上,在保证产业发展真实的情况下,尽量减化验收程序,按时令确定最佳时间组织验收;在集体经济发展上,用活用足有关政策,支持村集体合理处置农村闲置资产,利用荒山和抛荒地发展高效经济林、药材等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扶贫报告 篇14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xx山北坡高寒二阴山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全县辖10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万人。据调查统计,20xx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4333户9123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2.5%,其中沿xx山北坡的47个贫困村和沿北部荒漠戈壁滩的8个移民村共55个村13449户5795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63.5%,是该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片区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气候冷凉、灾害多发,群体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种养品种单一、粗放经营为主,在村庄面貌、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与川区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区域平衡和抓住抓重的原则,采取得力有效的举措,尽快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让该片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是xx当前面临的政治任务,也是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面广量大的贫困现实和片区实际,各种扶贫措施都必不可少,但要大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

xx县xx山浅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面积广,有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多为黑壤灰钙土,周边草场较为宽阔。在这种气候、土地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油料、青稞、大麦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散养游牧为主的畜牧业,在解决群众生活温饱过程中曾长期发挥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资不断涨价,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传统种养业效益逐年降低,导致山区与川区群众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得以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能多”。这种冷凉气候、大面积旱地,对于传统产业是制约因素、劣势条件,但对于新兴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草畜产业来讲,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为适地中药材、小杂粮和饲草虽然也受霜冻、干旱的影响,但相对于油料、大麦等作物,所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早晚霜冻几乎不受影响。游牧散养效益低下,但若将游牧与种草养畜、规模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草场、大面积种植牧草的优势,养殖效益会明显提升。双孢菇等食用菌最适宜冷凉气候,在沿山地区大量建设食用菌大棚,与高温的南方错季生产,质优价好,效益可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特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从xx沿山的实际出发,发展这些新品种、新产业,不仅能将气候、土地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且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且价格不菲,利用沿山广阔的耕地资源,只要持续扩大这些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贫困村群众收入、扭转与川区的差距就会指日可待。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群众实践和前景展望

摆在我们面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样的地,如果不突破常规,转变观念和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双联”行动进行大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村群众的思想变了,观念新了,他们对那山那地的认识深化了,“再不能等靠要指望老产业了,要找新的出路增加收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将不利条件变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山区的发展才有出路,山区的群众才能致富”干群思想的禁锢开始打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信心高涨起来。今年,南丰乡马营、胡庄、铁城等村部分群众,试验种植板蓝根、黄芪、防风、当归等中药材13个品种4600多亩,预计亩均收入将突破1000元,其中,马营村村民赵世祥种植当归、黄芪、防风等240亩,总收入34万元,纯收入20多万元。铁城村村民刘文昌种植防风15亩,总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伟种植防风8亩、黄芪2亩,总收入21400元,亩均超过2000元。新天镇周陆村在村南“十种九丢”的河滩地上种植“张杂谷3号”旱地谷子1030亩,今年长势良好,村里老人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已收割订单卖出,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该镇上姚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细算啤酒大麦与旱地谷子的效益差距,今年拿出一半的耕地2100多亩种植谷子,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群众信赖党支部的决策,近期又建成蔬菜大棚82座,上姚“四化”新农村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上述群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规模收益的做法,为贫困片区开拓了一条见效快、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路子,应该大力推广。在种草养畜、规模养殖方面,铁城村修建养殖小区2个,建成高标准暖棚218间,养羊1200多只,其中,村支部书记刘兴志种植白燕麦34亩,将收获的71吨干草全部用来饲养216只绵羊,今年出栏92只,总收入10万多元。六坝镇五坝村利用大量的制种玉米、萝卜等废料,动员群众投资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暖棚猪舍36幢360间,引进品种猪210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育肥肉猪200多头,实现收入142万元。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创新传统产业,提升养殖效益,典型作用发挥的好。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上,原来人们认为沿山地区无啥文章可做,但下面的这几个典型,突破了常规,为贫困片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洪水镇上柴村村民张崇峰投资140多万元,搭建占地面积16亩的立体双孢菇大棚9座(种植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0多万元。顺化乡土城村、丰乐乡卧马山村、新天镇吕庄村、南古镇左卫村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沿山冷凉旱地,分别建起半地穴式食用菌大棚216座、50座、80座、120座,六月进料,八月出菇,棚均收入1万多元,大部分都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盈利的目标。群众丰富的实践内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这些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发展,使我们对xx山浅山区扶贫攻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把扶贫产业作为核心举措来抓,持之以恒、扎实工作,贫困片区一定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我们看到xx山浅山区扶贫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经过群众的自觉实践,这些适宜当地条件、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产品、新产业正逐步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扶贫投入为引领整合力量不断开拓扶贫产业新路子。贫困片区的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义不容辞,但面对量大面广的贫困现状,有限的扶贫资金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一方面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另一方面要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在省市县各自层面,尽快出台以扶贫资金为引领、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突出资金投向重点,其中的大头要尽量瞄准产业这个核心,集中力量扶持符合贫困乡村实际的新产业、新品种,改变过去为求温饱将资金投向效益低下的传统产业的做法,尽力提升贫困户的增收幅度,不断强化其“造血”的能力,从而使扶贫资金发挥出效益。

2.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重点倾力打造扶贫产业新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要避免零星化布局、低效益重复,就要在扶贫产业规模发展上做好做足文章。首先,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在相同条件下连片设计开发,产业基地才能上规模、上档次;其次,在发展模式上,重点采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围绕“一村(或数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打造适度规模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产业兴农村,努力克服农户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从而导致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第三,在推进措施上,以土地流转为主,鼓励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客商企业投资承包,发展新品种、新产业,贫困农户或者入股参与,或者舍大抓小,将大面积土地流出赚取稳定的温饱收益,依自己能力或搞设施大棚,或搞规模养殖,或高劳务输出,这样避免家庭有多业,一人干三样,样样低效益的传统,使家庭和人均收入倍增和翻番,从而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的。

3.以强化金融支持为动力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新发展。

扶贫产业发展的制约是资金问题。扶贫投入有限,贫困群众自身底子很薄,新的产业却需要大量的投入,要有效解决这个普遍性问题,就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金融支持扶贫的政策,我省扶贫办积极与各商业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建立的小额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5个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为贫困地区依靠金融支持提供了优厚待遇;但作为插花片区的重点贫困县,xx县没有完全享受5个框架政策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努力争取扶贫金融政策的全面平等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担保力度,支持县内银行创新用贷机制,限度用好妇女小额贴息贷款等资金,为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添加新活力。

4.以加强专业合作组织为保障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

扶贫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行政推动必不可少,但这种行政推动不能随产业发展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产业渐具雏形,发展步入正轨之时,政府必须抽身,要将产业经营的大部分事宜转交给专业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新兴产业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所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为关键。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扶持产业合作组织放在重要地位,倾注一定精力,着力做好健全完善工作,按照《专业合作组织法》理顺关系,帮他们培训人才、规范运作、健全机制,尽力解决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扶上马、送一程,倾斜投入部分资金,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基础建设,进一步创新扶贫入户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将补助到产业基地或贫困户家庭的资金,通过他们的统一经营来兑现。只要专业合作组织做强壮大了,扶贫产业就会持续稳定发展,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共同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产业扶贫报告 篇15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 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1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