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锦集十篇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2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锦集十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随着时间的改变感悟也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情写几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就是先确定主题,确定内容,整理大纲,再整理出具体的内容。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1)

第1篇:《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 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 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第2篇:观《于丹庄子心得——认识你自己》后感

“怎样认识你自己?”千古以来最难得一个命题、斯芬克斯之谜在于丹教授的讲解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惟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人生的变化有太多的阶段。年幼无知、青春懵懂、安度晚年其中各个阶段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仅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真正认清的人又怎么能去真正认清其他的人呢吗,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常常是好心办了坏事,因为我们自己总是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强加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么是你所不欲的之后才能避免施之于人。所以我认为了解别人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自己。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蒙蔽了我们看清自己的双眼。正像很多家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们总是怕我们受到丁点的伤害而将我们裹在严密的无菌世界里,然而正是这种近似于阻碍的保护使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家长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该怎么样、怎么样好,而我们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之后就忘记了自己思考,丧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我们认识的只是家长展示给我们的“自己”。只有走出家长为我们堆砌的堡垒,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正如现在的我们,刚刚离开了高中校园走进大学校门,离开家长的保护的我们就像坠落山巅的雏鹰,在奋进尝试中才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拥有足以翱翔蓝天的翅膀,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之后才能真正领略天空的蔚蓝和广袤,也只有这样的天空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看过了于丹教授的解读庄子并从新认真的审视自己之后,我深切的认识到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才可以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第3篇:庄子心得读后感

在晨读的`时候老喜欢把《庄子》这本书拿着读,只是被里面光怪陆离的故事吸引着,当成了志怪类型的书籍。觉得离开我们生活的现实太远太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学过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那个时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这样大的境界。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读罢此书,我知道《庄子》还只读了个皮毛,或许连皮毛都还没到达,以后的路还长些,还得长久的读下去。

读书笔记:

1.庄子其人

庄子其人不为名利所困,逍遥一生,无牵无挂。虽贫穷至极,但不为困顿所累,庄子告诉我们:“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对于物质上的富有庄子告诫我们:“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对于不能按照本心生活的人庄子说:“是别人给了我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自己看不破名和利呢?”

2.境界的大小

真正的大小不仅仅在于眼界中,而在于心智上。而境界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思维的方式。如何获得大的境界呢?打破束缚自己心智的常规思维。而如何打破常规思维呢?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是否看到了自己的本心,看到了自己真正欢欣的东西。而如何看到自己的本心呢?无忧是佛,活在当下。把这个世间天大的事,都把它看下了,而把自己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3.如何超越

我们生活的现实无非名利二字,所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很多时候我们置身茫然之处,无法看清自己的目的、方向和眼前的权衡。乃是由于我们都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需要拥有的是一颗空灵的心境,让自己的眼睛敏锐起来,才能在不经意之处发现人生的至极大道。

不同价值观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

你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呢?第一是理性: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的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的行为准则。第二是感性:每到一处,每见一个风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发生,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

不要以你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不要让我们的心中带有成见。

4.怎样认识自己?

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而只有我们自己,离我们自己最近了。庄子在《人间世》中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心斋。也就是养心。是让我们的眼睛,不仅仅看到外在世界的广大,更应该留一份给自己的心灵,去发现自己本初的愿望。第二种方法是:自知之明。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宠辱不惊。

5.路在脚下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我们可能极其普通,当内心要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它不是彰显外放的才华,它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6.对于生命的态度

庄子乐生,不惧怕死亡,但也决不去找死。因为,生和死不过是一场生命心态的变化。人的生命可以消耗掉,当人的思想却可以流传下来,对于庄子来说,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7.外化而内不化

庄子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个人可以外表变得随和融通和放下,但是他的内心要有真正不化的东西。

8.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志

一个人只有释放了自己的本性,顺服自然才能不被疑惑。所谓利令智昏,当利能够令心智混掉,心中就不会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一切迷惑将使得我们改变本初之性。

9.人生的心态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面对生命,我们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就是达生。不要太看重外表的东西,因为那只能让自己变得笨拙。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好的心态需要历经三个阶段:忘记名、忘记利、忘记自己。

10.自然之道

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合乎大道。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2)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3)

坚持与顺应

仲尼说:古人是外化而非内化的,而现在的人是内化而非外化的。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而“内化而不外化” ,说的是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人的内心应该坚持住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

我们生活的时代时时刻刻在变化着,渐渐地,很多人把持不住**,过分追求名和利,看看那些**,贪一点又一点,最后落得坐牢的下场,如果他们能坚持住自己心中的尺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被外在影响,那么也不会在监狱中度过余生。我们再来看看小悦悦事件,越来越多的扶人遭官司的事件让人们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质疑,更对这个社会产生质疑,于是,更多的人变得冷漠,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面对那么多变数,究竟还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自我?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桀骜不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会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

通过这本书,我体会到哲学的魅力,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哲学,让我们更有能力做事!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4)

这本书是我妈妈假期前和我爸爸买的很多故事,还有一些我听不懂的古代汉语。但是妈妈说看了后面的解释,我就懂得了。

比如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和纷,应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还是听不懂……

不过,这里面又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现代寓言还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不过,我觉的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道理。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翻到最后几页是,我看到了《庄子》这本书原文,我几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几个我能猜出来。

《庄子》这本书是谁写的呢?我想:可能是《论语》之类的学生录的,也可能是庄子自己写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想,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人死了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回答:没有知觉了。

又问:没有知觉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回答:

就像一根永远不会醒来的麻醉针。麻醉针是什么感觉?再这么问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中说,庄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一是不怕死,二是不求死。

庄子之所以能够谈论生死,是因为他认识到生死的真谛,即生死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没什么好怕的。

**规里面说:非圣书屏勿视。我想,我这应该就是再看所谓的“胜书”吧。

关键字:于丹 《庄子》 心得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5)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6)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去了齐国,在路上看到一棵橡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许多人**,但石匠没有看就走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

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很有用,它们伤害了自己,很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看似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我们不必羡慕那些被世俗赞美的人;因为在他们所谓的功用背后,他们不知道自己受到了多大的伤害,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

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

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

“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的感觉。

然而,这只是从一个非常世俗和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吗?

它挂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是当你从外向里看的是候,它充满了星星,无边无际,却是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

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用柔软的大手伸出一条细长的瘦臂,用手抓住两个弹珠,放进一个装满一个袋子的布袋里!

这个故事也许是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好的诠释。宇宙的无限性是可以想象的。无论鹏鸟飞得多高,多远,多长时间,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能在浩瀚的宇宙中飞翔吗?

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又高又远。它知道它永远不会飞到一边。不是很痛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都很快乐。它们的幸福在于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

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满意?那不是担心我们自己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自满的麻雀又什么不对的!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7)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

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的感觉。

然而,这只是从一个非常世俗和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

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

这时,一个外星人用柔软的大手伸出一条细长的瘦臂,用手抓住两个弹珠,放进一个装满一个袋子的布袋里!

这个故事也许是我们目前对宇宙最好的诠释。宇宙的无限性是可以想象的。无论鹏鸟飞得多高,多远,多长时间,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能在浩瀚的宇宙中飞翔吗?

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又高又远。它知道它永远不会飞到一边。不是很痛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都很快乐。它们的幸福在于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

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满意?那不是担心我们自己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自满的麻雀又什么不对的!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8)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觉得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呢,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后来,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

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唱歌,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9)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静静地品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觉得自己的内心淡定了许多。我的座右铭是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觉得人就应该在这个物欲喧嚣、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是不同的,我们关键是应该做好的自己。

回首自己走过的岁月总觉得是那么匆匆忙忙。我们生命里的这段光阴,跟整个时间流程相比,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时常在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最有价值呢?

庄子告诉我们:“心态决定人的状态。”是的,今天的我们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做人有拥有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为该属于自己的谁也拿不去,不属于自己的它也不会来。自己常常想,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家长信赖的老师,这就是我最欣慰的。但是有时候总是过于急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做了违反课堂纪律,作业出现错误,我总是很生气,有时甚至大声指责。其实想想学生们真不简单,我刚刚批评过他们,他们竟然会对我亲切地微笑,并亲切地喊我“韩老师”。

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世界上,想想做小学老师也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最纯洁的心灵,不需要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只要我们付出爱心、耐心,就会获得最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名老师,当然都盼着自己的先生最优秀,希望他们的成绩出类拔萃,好像这样才更光彩。这是一种积极追求向上的心态,但如果过度了,就会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使他们讨厌老师而最终对学习产生倦怠。所以,我们为人师者的心态不仅仅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祖国未来和希望呀!

感叹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获得成功。我有时也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但羡慕又有什么用呢?人还是应该面对现实,找准自己的目标,为了心中的执着不断前进。凡是一件事如果动机过强,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越来越喜欢看体育比赛,那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挑战,有多少优秀的选手正是因为压力太大,没调整好心态,而失去了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机会,其实有时候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呀!我的第一次国旗下演讲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它磨炼了我。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轮流演讲,当我登上演讲台,真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刚刚开始时,我就觉得有些小紧张,又想到周围这么多的师生,后面还有校长们,就更紧张了。我提醒自己“不要紧张”,但无济于事,演讲快结束了,我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我想可能自己想演讲得好一些,结果适得其反。当我读了庄子《达生》篇里木匠的故事,明白了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别想太多,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实现了真正的超越。与我们的同事天天相处,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和理解,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家长信赖的老师,我们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篇10)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

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