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导航 > 2024读论语演讲稿

读论语演讲稿

发表时间:2024-08-15

2024读论语演讲稿。

为什么我们要写主题演讲稿呢?如果在演讲时想要充分带动大家的情绪,演讲稿可以使我们的演讲更加清晰、系统和有条理,好的演讲稿需要抓住关键难点,让听众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启示,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读论语演讲稿”相关内容,请您抽出时间阅读本文!

读论语演讲稿(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管社会地位上下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时机。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区分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到达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那么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标准,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这一本书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打算,就肯定会有现在麻烦。那一次,我是切身体会到了。

那天下午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趁下课的时间赶快把刚刚课堂上讲的练习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页写完,而且必须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之前交给老师。说完,老师快速走出了教室。我拿出数学练习册正准备写,籍展鹏拍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咱们去操场上打篮球。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我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写完呢,你写完了吗?“”写什么写,老师不是说第三节的时候才让交的吗。现在才第一节课,第二节下课不是还有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吗,那时候再写也能跟上。“我一听,也是,四十分钟足够能写完的。于是便和籍展鹏下去打篮球了。

第二节是英语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练习题没讲完,老师没让下课,拖堂继续讲。这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下子讲到了第三节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了,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严厉地大批特批了一顿。都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好,现在麻烦了。从那以后,每天下课我就抛开一切杂念,立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作业,我就自己先向后预习。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无穷。

读论语演讲稿(篇2)

尊敬的主持人,亲爱的评委们,各位观众: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论和行事作风整理编纂的,其中众多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论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不管和任何人在一起,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提高自己。

《论语》还强调了个人德行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且要照顾好自己的行为举止,因为我们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代表,也是我们所代表的人的代表。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品德。

在《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遇到了一位年轻人,他问这个年轻人:“你知道你父母为什么爱你吗?”那个年轻人很自信地回答:“因为我孝顺呀!”孔子对那个年轻人的回答很不满意,因为他觉得只有孝心而没有孝行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孔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表现,而纸上的孝道只是一种嘴上说得好听的空话,无实际意义。

在我的演讲中,我希望借助《论语》这部优秀的经典著作,向大家传递一种信念,那就是:只有在自我反省、尊重他人,并以行动来证实和实践自己的信仰,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走得更加自信、坚定,甚至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就。

最后,我想向每一位听众呼吁:让我们保持对优秀古籍的热爱,这不仅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拥有更加富有深度的心灵和思想境界。

谢谢大家!

读论语演讲稿(篇3)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的内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所编纂而成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论语》的精髓和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论语》中,有很多有关仁、义、礼、智等方面的言论。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待人以诚,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喜欢,乐于去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论语》中这样的智慧之言数不胜数,这些道理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做人原则和为政理念。孔子追求的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规范,认为只有实际应用的道德才是有效的道德。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立身修身的观点。比如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懈怠。又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要用自己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此外,孔子还关注政治伦理,他提出了为政以德的理念,认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繁荣需要国家领导者以德治国。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做事原则。

最后,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学到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多了解别人,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才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另外,孔子还提倡言传身教,通过自己言行的表现来教育和影响别人。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要慎言慎行,做一个值得别人学习的榜样。这些智慧之言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牢记的。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无尽的智慧。《论语》中的言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更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中更好地为人处事。做一个有智慧、善良、有担当的人,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立足历史,运用智慧,从《论语》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读论语演讲稿(篇4)

《论语》,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要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去体会当中所蕴含的与今天中国人相关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让我们一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去《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论语》,是让我们学会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

同学们,背诵《论语》,可以帮我们积累知识;感悟《论语》,可以帮我们涵养品性;吟诵《论语》,可以帮我们滋润心灵;演绎《论语》,可以帮我们增加智慧。《论语》中的经典一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我们今后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养料,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靓丽的风景。

同学们,请你坚持每天大声诵读《论语》吧,让感悟从心灵流向笔尖,课间多和同学交流诵读感受,回家多与父母畅谈诵读心得,你一定更能领略学习的乐趣,明白什么是忘我,什么是充实;你也一定能感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你的生活中会多一些儒雅的谈吐,少一些粗浅的行动。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阶段,让我们抓紧当前,沉下心来,诵读《论语》!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把诵读《论语》融入每一天!

读论语演讲稿(篇5)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好,四声 hao,喜好;恶,四声,wu 厌恶

只有仁慈德人才能爱好人恨坏人。

在一般人看来,人皆有好恶,都能好恶。为何偏要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好恶”呢?这不是跟我们的常识矛盾吗?显然,孔子这里讲的“好恶”有别于我们日常理解的好恶。

只有仁者才能公正无私地爱人,恨恶恶人。这不会是因为每件事都应该妥善处理。这就是孔子子立的信条。如果一个人不能公正地爱,善恶就不能分开,也不能认为他是仁慈的。

“仁”在孔子心中,不仅包括“爱人”,而且还包括“恨人”。在别人看来,仁者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即无分别心。既然没有分离,可以用平等的心面对一切,爱与恨之间就没有界限。

然而孔子的着眼点并不在此。如果仁者无爱无憎,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正道与邪道的区别了,这样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现象将必然会无处不在。孔子认为,如果人们只爱而不恨,他们就不是仁者。

但是从宋儒到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把孔子的爱憎理解错了,认为爱与恨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其实,孔子不是这个意思。这只是后人的误会。

而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

只有素质好的人才喜欢他,素质差的人才不喜欢他,才能判断他是不是好。

。世界上总是充满误解、误解和误传。亲朋好友至间也很难避免。有一则故事:

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诉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诉我,曾妈妈还是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谣言、谣言和人们的言语是多么的不可靠。

只有从现实中去观察,客观地去判断,才能真正发现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喜欢,去接近,去学习。

读论语演讲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任湾小学的学生在诵读。这稚嫩的童音,让我的思绪飞扬。不知不觉中,我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

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任湾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任湾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任湾是幸福的,因为任湾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这一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学过这句话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质德行的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是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才能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论语演讲稿(篇7)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 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说下一星期天我带你去 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 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做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读论语演讲稿(篇8)

以论语为题的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 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 上看,要 ” 温故知新 “ 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 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出色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以论语为题的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 》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这 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 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 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 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些不该错的题。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 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现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 ,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论语为题的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 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 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 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 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 世,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 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有人说过:” 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以论语为题的演讲稿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们古今著名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 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 。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 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